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闵茂中 张祖还

闵茂中, 张祖还.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J]. 沉积学报, 1993, 11(4): 1-7.
引用本文: 闵茂中, 张祖还.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J]. 沉积学报, 1993, 11(4): 1-7.
Min Maozhong, Zhang Zuhuan. On Uraniferous Depositional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3, 11(4): 1-7.
Citation: Min Maozhong, Zhang Zuhuan. On Uraniferous Depositional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3, 11(4): 1-7.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基金项目: 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闵茂中,男,50岁,副教授地球化学.

On Uraniferous Depositional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

  • 摘要: 本文以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形成和分类,阐述该区内铀成矿前地质分布和铀成矿背景,提出在华南存在三类含铀沉积建造,即震旦—寒武纪地槽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I)、上古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属沉积含铀建造(Ⅱ)和中、新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Ⅲ),它们制约了华南绝大部分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最后,本文概括了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主要特征及与区内各类铀矿床的成因联系。
  • [1] 田龙赫,1935,铀矿地质,2卷5期.312-320页.
    [2] 田应龙,1990.铀矿地质,6卷1期. 11-18页.
    [3] 李朝阳.1534.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19-231页.
    [4] 杜乐天、王玉明,1982.铀矿地质,2卷1期. 1-14页.
    [5] 杜乐天等.1982,花岗岩型铀矿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40-42页.
    [6] 张待时,1982.碳硅泥岩型铀矿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4页.
    [7] 张祖还.1986.铀矿地质,2卷6期.321-329页.
    [8] 陈勤五,1989.矿床地质.8卷3期.14-20页。
    [9] 陈勤五.1990,地质论评.36卷4期.341-348页。
    [10] 陈祖伊、黄世杰,1990,铀矿地质.6卷6期,321-325页.
    [11] 闵茂中,1982.南京大学学报.4期.928-935页.
    [12] 郑懿荣.1985.第二届层控矿床地球化学会议论文集(摘要). 195-196页.
    [13] 闵茂中、王守春.1991.南京大学学报,3卷2期.158-165页。
    [14] 闵茂中、孔令福、张祖还、江仪、张国文,1987.矿床地质.6卷4期.72-80页.
    [15] 林祥铿,1990.铀矿地质.6卷5期257-264页.
    [16] 徐克勤、胡受奚、孙明志、张景荣、叶连俊,1988,地质学报.57卷2期.107-118页.
  • [1] 朱孝钰, 孙大亥, 何文康, 陈一铭, 李兴一, 姚卫华.  华南东部晚古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构造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4, 42(6): 1918-193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4.094
    [2] 张杰, 徐亚军.  走滑汇聚是华南广西运动的成因? . 沉积学报, 2024, 42(6): 1903-191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3.122
    [3] 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充填序列及演化模式:对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响应 . 沉积学报, 2014, 32(3): 399-409.
    [4] 华南新元古代盆地开启年龄及沉积演化特征——以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34-844.
    [5] 贵州安顺新民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磁化率变化及古气候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17-824.
    [6] 陈洪德, 王成善, 刘文均, 覃建雄.  华南二叠纪层序地层与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9, 17(4): 528-535.
    [7] 杜远生, 龚一鸣, 吴诒, 冯庆来, 刘本培.  黔桂地区泥盆纪层序地层和台内裂陷槽的形成演化 . 沉积学报, 1997, 15(4): 11-17.
    [8] 闵茂中, 王湘云, 沈保培, 文光斗, 樊涛.  我国最大古岩溶型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1): 118-122.
    [9] 闵茂中, 孔令福, 江仪.  3701铀矿床成因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89, 7(1): 81-89.
    [10] 陈功.  外生铀矿床成矿铀质来源与资源评价若干问题 . 沉积学报, 1987, 5(3): 59-65.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96
  • HTML全文浏览量:  21
  • PDF下载量:  386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刊出日期:  1993-12-10

目录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

      基金项目:  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

      闵茂中,男,50岁,副教授地球化学.

    摘要: 本文以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形成和分类,阐述该区内铀成矿前地质分布和铀成矿背景,提出在华南存在三类含铀沉积建造,即震旦—寒武纪地槽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I)、上古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属沉积含铀建造(Ⅱ)和中、新生界地台型陆源碎屑-火山沉积含铀建造(Ⅲ),它们制约了华南绝大部分铀矿床的空间分布。最后,本文概括了华南含铀沉积建造的主要特征及与区内各类铀矿床的成因联系。

    English Abstract

    闵茂中, 张祖还.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J]. 沉积学报, 1993, 11(4): 1-7.
    引用本文: 闵茂中, 张祖还. 论华南含铀沉积建造[J]. 沉积学报, 1993, 11(4): 1-7.
    Min Maozhong, Zhang Zuhuan. On Uraniferous Depositional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3, 11(4): 1-7.
    Citation: Min Maozhong, Zhang Zuhuan. On Uraniferous Depositional Formation in South Chin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1993, 11(4): 1-7.
    参考文献 (1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