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薛红盼, 曾方明.
青海湖东岸全新世风成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98-120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66
|
[2] |
张霄宇, 陶春辉, 廖时理, 周建平, 李怀明, 滕国超, 黄大松.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热液活动指示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727-7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85
|
[3] |
温瑞艳,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雷晨, 炊郁达, 毛沛妮.
天水樊家城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及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49-35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6
|
[4] |
梁敏豪, 杨胜利, 成婷, 李帅, 刘楠楠, 陈慧.
青藏高原东部黄土沉积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 沉积学报,
2018, 36(5): 927-93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65
|
[5] |
雷开宇, 刘池洋, 张龙,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21-63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9
|
[6] |
.
辽东湾东南部海域柱状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与物源识别
. 沉积学报,
2014, 32(4): 684-691.
|
[7] |
徐方建.
近4400年来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0, 28(6): 1198-1205.
|
[8] |
孙治雷.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 沉积学报,
2008, 26(3): 459-468.
|
[9] |
师育新, 戴雪荣, 宋之光, 张卫国, 王立群.
我国不同气候带黄土中粘土矿物组合特征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4): 690-695.
|
[10] |
徐树建, 潘保田, 李琼, 高红山, 王均平, 胡春生.
陇西盆地末次冰期黄土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02-708.
|
[11] |
钱一雄, 蔡立国, 李国蓉, 刘光祥, 韩燕英.
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的元素地球化学表征——以塔河1号的S60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02, 20(1): 70-74.
|
[12] |
孙省利, 曾允孚.
西成矿化集中区热水沉积岩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及其意义
. 沉积学报,
2002, 20(1): 41-46.
|
[13] |
孙东怀, 鹿化煜, David Rea, 孙有斌, 吴胜光.
中国黄土粒度的双峰分布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3): 327-335.
|
[14] |
刘晓东, 鹿化煜, 安芷生.
利用黄土沉积速率与粒度的相关性建立黄土序列年龄的新方法
. 沉积学报,
1999, 17(1): 145-148.
|
[15] |
张家强, 丛友滋, 李从先.
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1997, 15(3): 141-144.
|
[16] |
岳乐平.
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
. 沉积学报,
1996, 14(4): 148-153.
|
[17] |
周义平, 任友谅.
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中火山灰蚀变粘土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4, 12(2): 123-132.
|
[18] |
王璞珺, 刘招君, 刘万洙, 杜小弟.
元素地化-数理统计法在松南陆相沉积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1, 9(3): 31-39.
|
[19] |
刘长龄, 覃志安.
我国铝土矿中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1, 9(2): 25-33.
|
[20] |
鲍根德.
太平洋北部铁锰结核富集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0, 8(1): 4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