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姜柳青, 汪卫国, 梁积伟, 戴霜, 蒋敏, 陶文星, 马晓军.
太平洋CC区西部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 沉积学报,
2021, 39(5): 1185-11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0.070
|
[2] |
郭望, 张卫刚, 李玉宏, 雷迅, 李永红, 陈刚, 张云鹏, 陈磊, 徐学敏.
柴北缘大煤沟组七段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中侏罗世晚期物源及风化作用的指示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3): 676-68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103
|
[3] |
侯阳红, 康志宏, 赵晨君, 余旭东, 王恩博.
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幕府山组黑色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20, 38(4): 886-89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6
|
[4] |
刘福田, 李荣西, 刘新社, 杨鸣一, 赵帮胜, 吴小力, 覃小丽.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西部气田“源控”主导的天然气成藏研究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129-113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52
|
[5] |
黄鑫, 简星, 张巍, 洪东铭, 关平, 杜瑾雪, 张鹏飞.
碎屑石榴石地球化学物源分析与解释:粒度的影响
. 沉积学报,
2019, 37(3): 511-51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61
|
[6] |
冯帆, 关平, 刘文汇, 刘沛显.
重庆秀山南沱冰期后的海陆环境变化
. 沉积学报,
2018, 36(3): 531-5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49
|
[7] |
杨梅, 洪天求, 徐锦龙, 李秀财, 罗雷.
皖南志留系唐家坞组物源分析:来自碎屑锆石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制约
. 沉积学报,
2018, 36(1): 42-56.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07
|
[8] |
张凯棣, 李安春, 董江, 张晋.
东海表层沉积物碎屑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及其物源环境指示
. 沉积学报,
2016, 34(5): 902-91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9
|
[9] |
蓝先洪, 秦亚超, 王中波, 陈晓辉, 密蓓蓓, 黄龙.
渤海东部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92-90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8
|
[10] |
付旭东, 王岩松.
中国沙漠物源研究:回顾与展望
. 沉积学报,
2015, 33(6): 1063-107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6.001
|
[11] |
徐亚军.
甘肃靖远上泥盆统沙流水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分析
. 沉积学报,
2011, 29(1): 41-54.
|
[12] |
龚玲兰.
湘江悬浮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3): 529-536.
|
[13] |
陈文彬.
北羌塘盆地布曲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及意义
. 沉积学报,
2007, 25(5): 808-814.
|
[14] |
王先彦.
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新近纪风尘堆积源区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3): 365-369.
|
[15] |
张沛, 郑建平, 张瑞生, 余淳梅.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奥陶系——侏罗系泥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4): 740-746.
|
[16] |
赵志根, 唐修义, 李宝芳.
淮南矿区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 沉积学报,
2000, 18(3): 453-459.
|
[17] |
郭志刚, 杨作升, 曲艳慧, 范德江.
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284-289.
|
[18] |
沈浩杰, 王先兰.
东海大陆架南部边缘晚更新世淹没海滩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82-788.
|
[19] |
沈浩杰.
东海大陆架南缘海域地层声学剖面及地质解释
. 沉积学报,
1999, 17(1): 78-83.
|
[20] |
张枝焕, 杨藩, 李东明, 方朝亮.
中国新生界咸水湖相烃源岩和原油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
. 沉积学报,
1998, 16(3): 119-123,1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