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白亚之, 乔淑卿, 吴斌, 胡利民, 王楠, 范德江, 杨刚, 石学法.
泰国湾百年来有机碳埋藏记录及环境响应
. 沉积学报,
2022, 40(2): 484-49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33
|
[2] |
方琳浩, 彭博, 邓胜徽, 卢远征, 张新智, 邱若原, 彭佳里, 张小宇, 鲜本忠, 师生宝.
塔里木盆地库车河剖面有机碳同位素地层学及三叠系—侏罗系界线
. 沉积学报,
2022, 40(6): 1635-1648.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3
|
[3]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4] |
朱扬明, 李颖, 郝芳, 邹华耀, 郭旭升.
四川盆地海、陆相烃源岩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6): 1254-126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6.016
|
[5] |
李文宝, 王汝建, 万随.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4): 730-7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4.007
|
[6] |
陈立雷, 张媛媛, 贺行良, 张培玉, 朱志刚, 李小琳.
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的前处理影响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046-1051.
|
[7] |
.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 沉积学报,
2013, 31(04): 580-589.
|
[8] |
.
有机质碳同位素热力学分馏与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88-593.
|
[9] |
.
贵州新民剖面晚二叠世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及有机碳埋藏的意义
. 沉积学报,
2012, 30(5): 806-816.
|
[10] |
乔淑卿.
黄河口及邻近渤海海域悬浮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 沉积学报,
2011, 29(2): 354-362.
|
[11] |
沈丽丽.
哈素海沉积物中氮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 沉积学报,
2010, 28(1): 158-165.
|
[12] |
刘春莲, Franz T Fürsich, 白雁, 杨小强, 李国强.
三水盆地古近系湖相沉积岩的氧、碳同位素地球化学记录及其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04, 22(1): 36-40.
|
[13] |
张美良, 袁道先, 林玉石, 覃嘉铭.
贵州荔波董哥洞3号石笋的同位素年龄及古气候信息
. 沉积学报,
2001, 19(3): 425-432.
|
[14] |
史继扬, 向明菊, 周友平.
生物标志物藿烷类的单体碳稳定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2000, 18(2): 310-313,318.
|
[15] |
王兆荣, 支霞臣, 张汉昌.
杭州地区石笋稳定同位素古气候探索
. 沉积学报,
1997, 15(1): 77-79.
|
[16] |
M. Schoell, B. R. T. Simoneit, 王铁冠.
广西百色盆地州景矿第三系褐煤有机地球化学与煤岩学研究 Ⅳ.单化合物碳稳定同位素推断生物标志物起源
. 沉积学报,
1995, 13(4): 73-81.
|
[17] |
陈荣坤.
稳定氧碳同位素在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4, 12(4): 11-21.
|
[18] |
陈践发, 徐永昌.
煤系地层中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 沉积学报,
1992, 10(4): 44-48.
|
[19] |
张爱云, 蔡云开, 初志明, 徐永昌, 沈平.
沉积有机质中稳定碳同位素逆转现象初探
. 沉积学报,
1992, 10(4): 49-59.
|
[20] |
李玉成, 徐永昌, 沈平.
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在恢复古气候环境中的应用
. 沉积学报,
1990, 8(2): 105-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