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懿, 陈龙, 李建, 王东歌, 吴庆铭, 韦轶, 史强, 旷红伟, 柳永清, 廖志伟.
渝东北陡山沱组碳酸锰微生物岩沉积环境初探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87-140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066
|
[2] |
龚大兴, 郭佳, 罗俊峰, 岳相元, 周雄, 周家云.
川西马尔康—金川地区晚三叠世松潘甘孜残留洋盆复理石建造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19, 37(6): 1210-122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31
|
[3] |
孙雨, 向尧, 马世忠, 李伟瑞, 贺子恩, 齐殿军.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
. 沉积学报,
2016, 34(4): 725-7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4.013
|
[4] |
林春明, 张霞, 邓程文, 王红, 冯旭东, 刘芮岑.
江苏南通地区晚第四纪下切河谷沉积与环境演变
. 沉积学报,
2016, 34(2): 268-2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2.006
|
[5] |
袁静.
胜利油区新北油田馆上段沉积特征及沉积相模式
. 沉积学报,
2009, 27(1): 18-25.
|
[6] |
袁 静.
山东惠民凹陷古近系风暴岩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6, 24(1): 43-49.
|
[7]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
[8] |
顾家裕, 张兴阳.
中国西部陆内前陆盆地沉积特征与层序格架
. 沉积学报,
2005, 23(2): 187-193.
|
[9]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
[10] |
覃文圣, 刘建波, 韩宝福, 王宪曾, 李福昌.
山东山旺中新世硅藻土的纹层类型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04, 22(2): 267-275.
|
[11] |
谢庆宾, 朱筱敏, 管守锐, 王贵文, 刘少宾, 张周良, 陈方鸿, 薛培华, 韩德馨.
中国现代网状河流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2003, 21(2): 219-227.
|
[12] |
南凌, 崔之久.
甘肃武都古崩滑堆积体的沉积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 沉积学报,
2001, 19(3): 351-356.
|
[13] |
戴雪荣, 李吉均, 俞立中, 师育新, 王家澄.
兰州风尘沉积的粒度分布模式及其古气候意义
. 沉积学报,
2000, 18(1): 36-42.
|
[14] |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1999, 17(2): 233-239.
|
[15] |
沈渭洲, 方一亭, 倪琦生, 刘燕, 林雨萍.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7, 15(4): 38-42.
|
[16] |
蔡峰, 许红, 郝先锋, 王玉净.
西沙—南海北部晚第三纪生物礁的比较沉积学研究
. 沉积学报,
1996, 14(4): 61-69.
|
[17] |
朱筱敏, 信荃麟, 张晋仁.
断陷湖盆滩坝储集体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 沉积学报,
1994, 12(2): 20-28.
|
[18] |
赵江天, 杨逢清.
甘肃夏河麻隆沟二叠纪毛毛隆组沉积特征及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1992, 10(1): 47-56.
|
[19] |
刘宝珺, 许效松, 徐强, 杨志华.
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
. 沉积学报,
1990, 8(4): 1-12.
|
[20] |
刘宝珺, 张锦泉, 叶红专.
黔西南中三叠世陆棚—斜坡沉积特征
. 沉积学报,
1987, 5(2): 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