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

张学丰

张学丰.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 沉积学报, 2011, 29(3): 475-485.
引用本文: 张学丰.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 沉积学报, 2011, 29(3): 475-485.
ZHANG Xuefeng. Relict Textures of Dolomite and the Related Porosity Classifica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3): 475-485.
Citation: ZHANG Xuefeng. Relict Textures of Dolomite and the Related Porosity Classifica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3): 475-485.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

详细信息
    通讯作者:

    张学丰

Relict Textures of Dolomite and the Related Porosity Classification

More Information
    Corresponding author: ZHANG Xuefeng
  • 摘要: 对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方法进行了评述,但目前的分类并未对白云岩的残余结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为了能更准确地恢复岩相古地理和进行精细的成岩研究,有必要对残余结构进行细分。白云岩的残余结构是由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之后,岩石原始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残留有部分原始结构信息而形成的。根据颗粒与胶结物的可识别性和颗粒内部结构的保存程度,把残余结构划分为残余粒屑结构、残余粒形结构和残余影像结构,并分别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鉴定特征、描述方法和相关实例。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类也与原始粒屑结构灰岩有所不同。在Choquette和Pray(1970)孔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部分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三大类。其中,组构选择性孔隙包括粒内孔(含铸模孔)、粒间孔和晶间孔三大类,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亚类;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主要包括溶蚀扩大孔;非组构选择性孔隙按孔隙形态和大小划分为溶孔、溶沟、溶洞、裂缝和角砾孔隙。
  • [1] 王剑, 周路, 刘金, 马聪, 卞保力, 李啸, 张宝真.  湖相热液白云岩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30-141.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37
    [2] 王振宇, 宁科科, 屈海洲, 胡安平, 张云峰, 陈薇, 罗新生, 张兴宇.  阿克苏地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不同白云岩的孔隙特征、成因及演化 . 沉积学报, 2023, 41(1): 256-26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57
    [3] 文华国, 霍飞, 郭佩, 甯濛, 梁金同, 钟怡江, 苏中堂, 徐文礼, 刘四兵, 温龙彬, 蒋华川.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进展及展望 . 沉积学报, 2021, 39(6): 1321-134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1.141
    [4] 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区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特征及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38-549.
    [5] 倪新锋.  塔里木盆地英买力—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特征及成因 . 沉积学报, 2011, 29(3): 465-474.
    [6]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 沉积学报, 2000, 18(4): 549-554.
    [7] 雷怀彦, 朱莲芳.  四川盆地震旦系白云岩成因研究 . 沉积学报, 1992, 10(2): 69-78.
    [8] 陈明启.  川西南下二叠阳新统白云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9, 7(2): 45-50.
    [9] 余志伟.  江西萍乐坳陷西部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8, 6(3): 60-69.
    [10] 曾允孚, 黄思静, H.Kulke, M.Sch nfeld.  四川甘溪泥盆系观雾山组白云岩特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英文) . 沉积学报, 1988, 6(4): 12-21.
    [11] 徐安顺.  海南岛排浦更新世现代白云岩特征及白云岩管成因探讨 . 沉积学报, 1987, 5(4): 107-114.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297
  • HTML全文浏览量:  31
  • PDF下载量:  133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1900-01-01
  • 修回日期:  1900-01-01
  • 刊出日期:  2011-06-10

目录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

      通讯作者: 张学丰

    摘要: 对碳酸盐岩的结构分类方法进行了评述,但目前的分类并未对白云岩的残余结构问题进行充分论述。为了能更准确地恢复岩相古地理和进行精细的成岩研究,有必要对残余结构进行细分。白云岩的残余结构是由于原始粒屑结构的灰岩,经白云岩化、重结晶、溶蚀、胶结等成岩作用之后,岩石原始结构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残留有部分原始结构信息而形成的。根据颗粒与胶结物的可识别性和颗粒内部结构的保存程度,把残余结构划分为残余粒屑结构、残余粒形结构和残余影像结构,并分别给出相应的判别标准、鉴定特征、描述方法和相关实例。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类也与原始粒屑结构灰岩有所不同。在Choquette和Pray(1970)孔隙分类方法的基础上,把残余结++构白云岩的孔隙分为组构选择性孔隙、部分组构选择性和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三大类。其中,组构选择性孔隙包括粒内孔(含铸模孔)、粒间孔和晶间孔三大类,其中前两者还包括不同形态的亚类;非组构选择性孔隙主要包括溶蚀扩大孔;非组构选择性孔隙按孔隙形态和大小划分为溶孔、溶沟、溶洞、裂缝和角砾孔隙。

    English Abstract

    张学丰.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 沉积学报, 2011, 29(3): 475-485.
    引用本文: 张学丰. 白云岩的残余结构及由此引发的孔隙分类问题[J]. 沉积学报, 2011, 29(3): 475-485.
    ZHANG Xuefeng. Relict Textures of Dolomite and the Related Porosity Classifica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3): 475-485.
    Citation: ZHANG Xuefeng. Relict Textures of Dolomite and the Related Porosity Classification[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11, 29(3): 475-48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