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付秀丽, 蒙启安, 文政, 白月, 高波, 苏杨鑫.
松辽盆地白云岩沉积环境及成因机理
. 沉积学报,
2024, 42(1): 113-129.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018
|
[2] |
厚刚福, 孙靖, 王力宝, 李亚哲, 李啸, 沈金龙, 窦洋, 陈扬, 韩守华.
不同古地貌单元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特征及其意义——以准噶尔盆地夏盐地区三工河组二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9, 37(4): 825-833.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175
|
[3] |
李维, 朱筱敏, 陈刚, 马英俊.
基于等时界面识别的浅水三角洲-河流沉积体系研究——以高邮凹陷黄珏地区古近系垛一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8, 36(1): 110-119.
doi: 10.3969/j.issn.1000-0550.2018.013
|
[4] |
杨可薪, 肖军, 王宇, 宁霄洋.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特征及聚集模式
. 沉积学报,
2017, 35(3): 600-6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7
|
[5] |
任双坡, 姚光庆, 毛文静.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薄层单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叠置模式——以古城油田泌浅10区核三段Ⅳ-Ⅵ油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6, 34(3): 582-5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3.016
|
[6] |
杜锦霞.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重力流特征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5, 33(2): 385-393.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2.018
|
[7] |
吴其林, 但志伟, 肖为, 曾驿, 周小康, 侯志平.
珠江口盆地H区块碳酸盐岩储层地震沉积学应用研究
. 沉积学报,
2015, 33(4): 828-8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21
|
[8] |
孙雨, 赵丹, 于利民, 王继平, 闫百泉, 马世忠.
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布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以松辽盆地北部永乐地区葡萄花油层为例
. 沉积学报,
2015, 33(3): 439-44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3.002
|
[9] |
.
页岩能源共生矿产成矿(藏)地质条件研究——以松辽盆地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93-600.
|
[10] |
.
基于地震沉积学方法的沉积相研究——以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三段为例
. 沉积学报,
2014, 32(3): 568-575.
|
[11] |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河流与湖泊—三角洲相地震沉积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4, 32(6): 1153-1161.
|
[12] |
.
松辽盆地嫩江组层序构型及其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920-927.
|
[13] |
.
松辽盆地齐家地区青山口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其地震沉积学响应
. 沉积学报,
2013, 31(05): 889-897.
|
[14] |
.
松辽盆地新立—新北地区嫩江组三段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半定量解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11-521.
|
[15] |
.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十屋地区营城组物源体系探讨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096-1104.
|
[16] |
孙 雨.
松辽盆地红岗北地区扶余油层岩性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 沉积学报,
2009, 27(4): 760-768.
|
[17] |
楼章华.
沉积盆地地下水动力场特征研究①——以松辽盆地为例
. 沉积学报,
2006, 24(2): 193-201.
|
[18] |
刘自亮, 王多云,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秦红.
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48-254.
|
[19] |
李凤杰, 王多云, 郑希民, 刘自亮, 王峰, 李树同, 王志坤.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
. 沉积学报,
2002, 20(4): 582-587.
|
[20] |
顾家裕, 何斌.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扇三角洲沉积与储集层研究
. 沉积学报,
1994, 12(2): 5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