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常晓琳, 黄元耕, 陈中强, 侯明才.
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分析方法及其在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50-165.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99
|
[2] |
李森, 朱如凯, 崔景伟, 罗忠, 焦航, 柳涵.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细粒沉积岩特征与古环境——以铜川地区瑶页1井为例
. 沉积学报,
2020, 38(3): 554-570.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62
|
[3] |
刘喜停, 李安春, 马志鑫, 董江, 张凯棣, 徐方建, 王厚杰.
沉积过程对自生黄铁矿硫同位素的约束
. 沉积学报,
2020, 38(1): 124-137.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73
|
[4] |
王秋军, 郑军, 孙柏年, 马福军, 王振, 王万梅.
广西渐新世宁明组三种植物碳同位素与古气候分析
. 沉积学报,
2020, 38(2): 358-36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9.019
|
[5] |
赵迪斐, 郭英海,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 沉积学报,
2018, 36(5): 864-87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18.077
|
[6] |
于兴河, 李顺利, 曹冰, 侯国伟, 王亚风, 皇甫志远.
西湖凹陷渐新世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充填响应
. 沉积学报,
2017, 35(2): 299-31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2.009
|
[7] |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
[8] |
赵曌, 张立军.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 沉积学报,
2017, 35(3): 480-48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6
|
[9] |
潘文, 禚喜准, 陈骁帅, 杨胜堂, 赵爽.
黔东北黑色泥岩盆地含锰岩系的铁锰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学报,
2016, 34(5): 868-88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6.05.006
|
[10] |
.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乌恰地区晚白垩世—渐新世微相分析及沉积演化
. 沉积学报,
2012, 30(3): 501-510.
|
[11] |
.
利用上超点法重建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渐新世湖平面变化
. 沉积学报,
2011, 29(6): 1115-1121.
|
[12] |
徐强.
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
. 沉积学报,
2010, 28(5): 906-916.
|
[13] |
刘春莲.
三水盆地古近系土布心组黑色页岩中黄铁矿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 沉积学报,
2006, 24(1): 75-80.
|
[14]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6): 775-782.
|
[15] |
朱迎堂 方小敏 高军平 伊海生 王世锋 张伟林.
青藏高原南部乌郁盆地渐新世—上新世地层沉积相分析
. 沉积学报,
2006, 24(06): 775-782.
|
[16] |
刘志飞, 王成善, 金玮, 伊海生, 郑洪波, 赵西西, 李亚林.
青藏高原沱沱河盆地渐新—中新世沉积环境分析
. 沉积学报,
2005, 23(2): 210-217.
|
[17] |
夏学惠, 李钟模.
鲕状黄铁矿的热水沉积与微生物成矿作用
. 沉积学报,
1999, 17(S1): 712-717.
|
[18] |
刘文均, 伊海生, 温春齐.
城步铺头黄铁矿床再研究
. 沉积学报,
1998, 16(2): 61-67.
|
[19] |
刘文均.
湖南城步铺头黄铁矿床的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4, 2(1): 53-64.
|
[20] |
唐祥华.
京津霸地区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生物群及其沉积环境
. 沉积学报,
1983, 1(2): 96-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