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1999年  第17卷  第2期

显示方式:
论文
湘西黑色岩系沉积演化与含矿序列
吴朝东, 陈其英, 杨承运
1999, 17(2): 167-175.
摘要:
研究了湘西晚震旦世—早寒武世形成黑色页岩的沉积环境和含矿性.黑色岩系形成于沉积盆地斜坡或以下地带,与海平面上升有关.晚震旦世到早寒武世早中期的沉积层序可划分为三个II级层序.海平面上升的结果使下层海水成为还原环境,有机质得以保存,沉积了大面积的黑色岩系.湘西上震旦统、下寒武统分别构成了黑色页岩 磷块岩 硅质岩组合和磷结核 重晶石 石煤 多金属富集层两个成矿系列,含矿层段集中发育于海平面上升期和凝缩层沉积中,在受海底火山、喷泉活动提供丰富物源的背景条件下,有机质参与元素的迁移、富集作用,经成岩期的转化富集成黑色岩系型矿床.
滇西昌宁—孟连带存在一个古生代大洋吗?
崔春龙, 曾允孚, 段丽兰, 黄志勋
1999, 17(2): 176-182.
摘要:
古特提斯昌宁-孟连带的海域性质和规模历来存在争议和分歧.一些研究者认为,昌宁—孟连带存在一个古生代大洋,有一套完整的洋盆沉积序列(腊垒群,D-P).另外一些研究者则认为昌宁—孟连带是一个陆间裂谷,等等.通过对本区三套硅质岩系(腊垒群、南皮河群、拉巴群)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拉巴群和南皮河群无疑是大陆边缘沉积,而腊垒群为砂岩、泥岩和硅质的互层沉积,在硅质岩沉积中见由放射虫化石组成粒序层和侵蚀现象,缺乏潜穴或生物扰动.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是:Fe2O3
川滇黔桂地区二叠纪不同成因盆地层序地层模型
覃建雄, 陈洪德, 田景春, 李余生, 杨作升
1999, 17(2): 183-187.
摘要:
通过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层序界面性质、层序类型、结构、组成、完整性、对称性以及层序发育特征和控制因素研究表明,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其层序内部构型及成因格架各异.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碳酸盐自旋回控制,LST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其上风化残积相为特征,TST以海侵上超不整合面上相对薄的超覆型退积准层序组为特色,HST表现为厚层加-进积丘礁滩组合;对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主控因素包括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同沉积断裂活动,LST期,孤台以陆上暴露不整合面及残积相为标志,台盆表现为水下间断不整合面及上覆混屑浊积岩,TST以台盆硅灰岩-硅岩退积准层序组不断向斜坡和孤台上超为特征,HST期,孤台以加积-进积丘礁滩组合为主,台盆为加积型钙屑重力流沉积,弧后裂谷盆地层序特征与被动陆缘裂谷盆地相似,但其台盆加深加宽,层序以硅质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为主,揭示层序发育主要受同沉积断裂活动、全球海平面变化及火山活动控制;被动陆缘走滑盆地层序发育主要受控于不同沉积断裂活动及全球海平面变化,层序组成以放射虫硅质岩和深水泥岩为主;前陆盆地LST以造山侵蚀不整合面及盆底扇沉积为特征,TST表现为巨厚层浊积扇-扇三角洲弱进积-弱退积充填型准?
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尚彦军, 夏邦栋, 杜延军, 林鹤鸣
1999, 17(2): 188-191.
摘要:
沉积中心呈左行斜列,等厚线呈卵形封闭,三组走滑断裂系统影响和控制沉积及火山岩盆地的发育和分布,盆地呈菱形并以拉分性质为主,盆地中的地层层序显示内新外老的环形扩张结构,以及岩浆活动强烈等特征表明:下扬子区侏罗纪-早白垩世为一走滑引张盆地.进一步的研究将其分为两个演化阶段:碎屑沉积为主的早期阶段(J1+2)和岩浆活动为特征的晚期阶段(J3~K1).
新疆阿克苏—巴楚地区寒武—奥陶纪海平面变化与旋回层序的形成
陈国俊, 薛莲花, 王琪, 康剑, 肖立新, 史基安
1999, 17(2): 192-197.
摘要:
通过研究新疆阿克苏 巴楚地区寒武 奥陶系沉积特征、层序地层序列及其海平面变化规律,首次识别出2个二级旋回层序、4个三级旋回层序和9个四级旋回层序。重点对三级旋回层序的层序界面性质及其体系域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表明,每一旋回层序的形成,理论上均由海平面相对快速上升、缓慢上升、静止、缓慢下降和快速下降所引起,但实际情况较之复杂。海平面上升的最大幅度发生在丘里塔格晚期—吐木休克早期,之后由于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下降,该区海平面亦快速下降,海水迅速退出本区,致使该区普遍缺失上奥陶统。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初步研究
吴光红, 张宝民, 边立曾, 刘静江
1999, 17(2): 198-203.
摘要: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灰泥丘是在古老碳酸盐岩台地逐渐沉没过程中生长发育的。横向上,它向台地高部位层层爬坡,纵向上,为多旋回叠丘。建造灰泥砂丘的生物主要是菌藻类—奥特藻及其相近的属,尚有珊瑚、苔藓虫、层孔虫、海绵等。其岩石类型主要是泥晶凝块格架岩、泥晶凝块障积格架岩、泥晶藻凝块粘结岩。其沉积相可分为丘中心、丘前和丘间三个相带。灰泥丘的演化受控于海进速率同灰泥丘的增长速率及海水深度与浊度。
东太平洋1787站柱芯碎屑组分的分布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韩喜球, 沈华悌, 张富元, 金翔龙, 杨树锋
1999, 17(2): 204-208.
摘要:
对太平洋1787站柱状沉积物进行了碎屑组分分布和来源的研究,并根据碎屑组分的分布特征对火山活动和南极底流活动状况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的碎屑组分主要是生物来源、海洋自生来源和火山源,并推测本柱芯沉积期曾有11次火山活动期和9次南极底流入侵.在火山活动期,沉积物中火山来源矿物含量显著增加;在南极底流活动期,沉积物中褐铁矿和微结核等形成于氧化环境的矿物含量较高,生物扰动构造发育.所推测的底流活动期在氧同位素曲线上均有明显反映,并与古地磁资料得出的沉积间断基本吻合,表明沉积物的碎屑组分分布特征能间接指示古海洋事件.
新疆伊犁晚二叠世Ophiomorpha的环境意义
崔智林
1999, 17(2): 209-213.
摘要:
新疆伊犁盆地上二叠统主要为一套湖相碎屑岩夹碳酸盐沉积,厚约2700m,在晓山萨依组下部灰岩夹层中产丰富的Ophiomorphacf.nodosa遗迹化石.标本由一系列代表不同阶段个体所留下的粗细不同的潜穴组成.潜穴具一个明显的加厚的、由内外两层粪瘤构成的衬壁构造.潜穴呈简单直管状或盲肠状,不分叉,以水平和斜伸类型为主;内部充填具粒序性,说明沉积速度较快,且可作为良好的地层示顶构造.这些特征说明沉积基地的沉积速度较快,松软.Ophiomorpha分布特征表明这种造迹生物的掘穴主要与水体的含氧性和沉积基地的性质有关,而与基地成分、水体含盐度、水深等无明显的关系.
黄河中游三趾马红粘土的岩石学研究及古气候意义——以陕西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为例
罗静兰, 张云翔
1999, 17(2): 214-220.
摘要:
将岩石学研究方法引入三趾马红粘土研究中,利用薄片系统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对红粘土的岩石学、微结构及形态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粘土层下部的沉淀层系成壤过程中钙质从上部土壤中淋滤并向下迁移再沉淀的结果。土壤中粘化层的光性定向粘粒及淀积铁质粘胶膜的发育程度受古气候及淋滤作用强度的控制。红粘土形成过程中主要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草原疏林环境,也有湿润气候的森林环境出现。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记录了四个大的气候旋回
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
李珍, 张家武, 马海洲
1999, 17(2): 221-225.
摘要:
利用电子扫描电镜分析了西宁黄土地层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形态和机械结构特征,发现近1.2Ma以来西宁黄土石英颗粒形态以尖棱角—棱角为主,颗粒表面具有典型的剪切断口或大贝壳状断口或平行擦痕,且比例较高;有些颗粒表面还具有V形坑、水下磨光面,这类颗粒以次圆状为主,这些信息指示出,西宁黄土物质不是主要来源于沙漠环境,而是来源于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和冰缘作用区.
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
鹿化煜, 安芷生
1999, 17(2): 226-232.
摘要:
对黄土高原具有代表意义四个剖面的晚第三纪红粘土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并将结果与典型风成黄土古土壤样品的粒度特征进行详细对比,得到红粘土是风成成因的沉积学证据。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红粘土与其上覆第四纪古土壤形成环境相似,红粘土是在相对于黄土堆积搬运风动力变幅小的条件下沉积的,在沉积之后受到较强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
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学特征
张美良, 林玉石, 覃嘉铭
1999, 17(2): 233-239.
摘要:
利用组成石笋的方解石成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含量以及结构、层面构造、沉积间断或风化壳等特征标志,阐述桂林水南洞石笋的沉积特征以及古滴水动态变化.经铀系法测年,确定石笋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其年龄为8.07万年至22.91万年,经历了14.84万年,沉积速率为2.08~2.82mm/100a(未扣除间断时间).
根据河道形态和沉积物特征的河流新分类
王随继, 任明达
1999, 17(2): 240-246.
摘要:
目前河流分类方案较多,各有所长和不足,不同学科间的河型表述也有一定的差异,不便于相互沟通。在讨论了分别以侵蚀阶段、沉积物搬运方向、河道和河间地的相对沉积速率以及河道平面形态等为标准的代表性河流分类方案的不足之处后,提出一个新的河型分类,把冲积河流分为辫状河、曲流河、分汊河、网状河和直流河五类,以便于沉积学界、地貌学界和水利学界等能够在统一的河型分类的格架中相互借鉴各自的研究成果。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低水位和扩张体系域聚煤作用分析
李增学, 魏久传, 兰恒星, 李守春
1999, 17(2): 247-251.
摘要:
山东黄县早第三纪断陷盆地充填沉积序列可以划分出三个构造—沉积旋回,而盆地断裂活动是控制盆地充填沉积的主导因素。根据构造—沉积旋回、层序界面和盆地演化特点分析,下第三系共划分出三个层序,层序Ⅱ和层序Ⅲ含煤和含油。低水位体系域和扩张体系域都有聚煤作用发生,而前者最强。聚煤作用中心随盆地沉积层序的不同演化阶段发生迁移,低水位期主要位于盆缘至盆地中心的过渡带,盆地中心也有聚煤作用发生:扩张期聚煤作用中心向盆缘区迁移,且范围缩小:萎缩期聚煤作用最弱,一般在盆地中心区,且分布范围局限。在黄县断陷盆地充填层序中,油页岩可以作为层序中的密集段。
辫状河储层建模方法研究
伍涛, 杨勇, 王德发
1999, 17(2): 258-262.
摘要:
辫状河储层在我国陆相盆地中广泛分布,而对这类储层的认识却较差。辫状河砂体的非均质性严重,这是影响开发效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张家口地区的露头砂体为例,在密集取样的基础上建立了砂体的地质模型,分析了砂体的非均质性特征,探讨了辫状河储层的建模方法。根据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差函数分别建立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克里金模型和条件模拟模型;利用频谱分析法和变尺度分析法对渗透率进行了赫斯特指数的求取,得到该砂体的赫斯特指数的平均值在0.8左右,同时利用分形几何的插值理论建立了渗透率的分形几何模型。对各种模型进行的比较显示克里金模型较好地表现了物性参数的整体趋势;条件模拟模型较好地再现了储层非均质性;而分形几何模型既反映了储层宏观物性分布,又反映了其内部非均质性变化。整体上看,分形几何模型是一种相对比较好的模型,可应用于油田开发早期。
Quartz Cement in Middle Jurassic Reservoir Sandstones in North Sea. A Review. Part Ⅰ: Occurrence and Character
1999, 17(2): 263-268.
摘要:
Quartz cement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diagenetic event and main porosity-occluding factor in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in middle Jurassic i n North Sea. Petrological studies indicate the quartz cementation is limited in shallower burial depth an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t depth around 3.5 - 4 km. T he amount of quartz cement increases with burial depth from an average of approx imately 4%-5 vol% at 2.5 km to 17%-20 vol% at 4 km. Highest abundances of quartz cement exceeds 28% which has been found in the Ness Formation. Variations in qu artz cementation between different sandstone facies is minimal for any one forma tion, with exception of the generally lower quantities present in the heterolith ic sandstone. Homogenis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 in quartz overgrowt h from the North Sea reservoirs indicate that few quartz cement occur below the temperature 70 ℃~80 ℃, the onset of large volume quartz cement starts at the temperatures higher than 90 ℃ which suggests the quartz cementation is temperat ure - dependent during progressing diagenesis of sandstones.
油气在储层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机理探讨
罗明高, 黄健全, 唐洪
1999, 17(2): 269-272.
摘要:
从孔隙结构的微观特征出发,对石油地质学中的油气运移基本理论进行了定量探讨,主要探讨了油气运移的基本孔隙结构条件、运移流体条件;油气运移方向;在均质孔隙结构储层中的运移;在不同非均质孔隙结构组合中的储层中的运移,从而丰富、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石油地质学理论
渤海湾盆地深层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何海清, 王兆云, 程玉群
1999, 17(2): 273-279.
摘要:
比较系统的对渤海湾盆地深层烃源岩分布、特征及生烃潜力、储集层类型、特征及其深层储层的储集性能纵向和平面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深层油气的保存条件、深层圈闭条件及成藏配套史等进行了讨论,总体对渤海湾盆地深层石油地质条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辽河盆地煤系地层中特高含量的二萜类及其地质意义
妥进才, 王先彬, 陈践发, 郭克园, 陈振岩, 朴明植
1999, 17(2): 285-290.
摘要:
从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下第三系沙三段煤系烃源岩中检出了特高含量的海松烷,脱氢松香烷等三环二萜烷和扁枝烷等四环二萜烷类化合物,此外还检测到了奥利烯、乌散烯等罕见的三萜类。上述三类化合物尽管出现在同一套地层中,但它们的主要来源并不完全相同,其中三环二萜和四环二萜类分别以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为主要来源,而五环三萜类则主要来源于被子植物。说明辽河盆地下第三系沙三段煤系地层中母质输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鄂尔多斯盆地延安组煤有机岩石学研究
姚素平, 张景荣, 王可仁, 栾琴
1999, 17(2): 291-30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延安组煤系地层可否成为该盆地另一套油源岩的问题,历来存有争议。系统的煤岩和有机岩石学分析表明:煤中倾油性的壳质组分含量低,基质镜质体的类型也不利于生油,因此,延安组煤系有机质不大可能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煤成油藏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
史基安, 王琪, 赵欣
1999, 17(2): 301-305.
摘要:
运用差热—色谱联机分析仪对不同煤阶的标准煤样及泥岩和碳酸盐岩烃源岩的热模拟研究表明,低成熟的煤具有更强的放热反应和较大的失重量,其放热反应第一峰温度和失重温度相对较低。低煤阶煤在热模拟过程中比高煤阶煤具有更强的生烃能力。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量和特征不仅受控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的丰度而且与其岩石类型、干酪根类型、成熟度等存在着密切关系。成熟度较高的烃源岩属耗尽了的烃源岩,其生烃能力相对较弱。含Ⅰ、Ⅱ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成的气态烃中重组分含量普遍较高,含Ⅲ型干酪根烃源岩生成的气态烃中甲、乙烷等轻组分含量普遍较高。碳酸盐岩烃源岩在热模拟的高温阶段往往能生成比较大量的气态烃。
甲烷及其同系物δ13C值反序排列特征的数值模拟与非生物成因天然气藏探讨
李春园, 王先彬, 夏新宇
1999, 17(2): 306-311.
摘要:
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天然气中甲烷及其同系物的δ13C排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具正序分布特征的生物成因天然气混合后可产生具反序分布特征的天然气.相应地,两种具反序分布特征的非生物成因天然气混合后也可产生具正序分布特征的天然气.对于前者而言,作为混合的两个端元天然气,它们必须具有不同的成因或来源,或它们是明显不同的演化阶段的产物.关于松辽盆地昌德气藏若干口天然气井甲、乙、丙、丁烷碳同位素排序特征的讨论表明,用两种生物成因天然气混合的观点很难解释这种反序排列.
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李素梅, 王铁冠, 张爱云, 郭绍辉, 张水昌
1999, 17(2): 312-317.
摘要:
本文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轮南海相、松辽盆地新站淡水湖相、朝阳沟—长春岭淡水—半咸水相、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盐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发现不同成因类型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文中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环境、成熟度、母源、运移作用对该类化合物的可能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与相对分布可能受控于多种地球化学因素,运移分馏作用与沉积环境可能是控制该类化合物的主要因素。成熟度、原始生源对该类化合物也有一定的影响。非烃中吡咯类含氮水合物在指示油气运移方向、指相以及成熟度方面有着潜在地球化学意义。
The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N2 in Natural Gas Pools
1999, 17(2): 318-324.
摘要: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N2 (δ 15N,‰,ATM) imply the geochemical origins of molecular nitrogen in gas pools . N2 with -19‰≤δ15NN2≤-10‰ may be from immature sedimentar y organic matter.-10‰<δ15NN2≤-2‰ may indicate the N2 origina tes from mature (including high matur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2‰<δ15 NN2<+1‰ implies the N2 may be from the deep crust or mantle. N2 with δ15NN2=0‰ and N2/Ar=38~84 suggests to come from the atm osphere.-1‰≤δ15NN2<+4‰ characterizes N2 from ammonium clay m inerals in shale and mudrock during metamorphism.δ15NN2=+4‰ is t he typical feature of N2 from saltpeter in evaporite.+4‰<δ15NN2 ≤+18‰ indicates N2 may derive from post-mature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N2-high gas (N2>60%) pools.N2-high gas pools,which occurs in a large scale in peroliferous basin, suggests that it is mainly the post-mature gas trapped in the reservoir. N2 with δ15NN2 varying from -10‰ to -2‰ is the main source of N2-rich gas (N2>15%) pool s,and with δ15NN2 varying from +1‰ to +4‰ may form either the N 2-high or the N2-rich gas pools.
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代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气候信息
李相博, 陈践发, 张平中, 刘光秀
1999, 17(2): 325-329.
摘要:
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北部)现代植物(全部为C3植物)全木混合样的碳同位素组成(其δ13C值分布范围一般为-235‰~-308‰,平均值为-266‰),对影响其变化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降雨量及大气压力是影响该区植物δ13C值变化的最重要环境因素.一方面,降雨量增大,空气相对湿度增大,植物的δ13C值降低(偏负);另一方面,大气压力降低,植物的δ13C值增大(偏正).可见,植物中保存着自然环境变化的大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