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8年  第26卷  第3期

沉积与能源、矿产
胜坨地区沙河街组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沉积相与油气分布
张金亮 张鑫
2008, 26(3): 361-368.
摘要:
摘 要 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在深水区存在各种浊积砂砾岩体。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油气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胜坨地区沙四上亚段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进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同时还广泛发育了重力流水道和滑塌浊积扇等浊积砂砾岩体。该区各类砂砾岩油藏在平面上由洼陷中心向边缘相带依次分布岩性油气藏—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油气分布明显受沉积相控制,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扇中部位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滑塌浊积扇和重力流水道等浊积岩体次之;扇三角洲扇根、扇端则因储集物性较差,含油气性较差。此外,继承性深洼陷与岩性的分区性对油气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湘东南桂阳莲塘上泥盆系风暴岩特征及其古地理、古气候意义
张哲 杜远生 毛治超 李瑞 原小杰
2008, 26(3): 369-375.
摘要:
摘 要湖南省桂阳县莲塘镇石龙村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以台地相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质白云岩为主。该组下部发育典型的风暴岩沉积。风暴沉积标志包括:渠铸型、竹叶状砾屑放射状组构、丘状或洼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递变层理、块状层理。风暴岩包括4种岩相类型:A-具块状层理的“竹叶状”砾屑灰岩(底部为冲刷侵蚀面或冲刷渠),B-具递变层理的砾屑灰岩,C-具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的砂屑灰岩,D-具均质或水平层理的泥状灰岩。它们组成4种典型的风暴沉积序列:A—D序列、A—C—D序列、B—C—D序列、B—D序列。湘东南上泥盆统风暴岩的首次发现表明晚泥盆世该区位于低纬度的风暴作用带,它对认识泥盆纪的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粒度成因单元划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基准面旋回
郑庆华 柳益群 张海军 李寿武 朱静明 马红星
2008, 26(3): 376-383.
摘要:
摘要 在Goodwin和Anderson于1985提出的PAC假说基础上,针对目前基准面旋回级别划分较为混乱的状况,将基准面旋回赋予了自旋回和异旋回的涵义,探索性地提出了粒度成因单元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到柴窝堡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建立了该区中二叠统草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划分出了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粒度成因单元以及5段。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格架的研究方法体系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郭彦如 刘化清 李相博 完颜容 郑希民
2008, 26(3): 384-391.
摘要:
摘 要 大型坳陷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有很大进展,但鄂尔多斯大型湖盆层序地层研究进展缓慢,主要原因是黄土塬地震资料品质差,钻井资料多解性强,横向等时对比困难,尚未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体系。本文通过三年攻关研究,总结出适于这种湖盆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方法体系,笔者称之为“六定”方法体系:“露头剖面定标准、小波变换定级次、湖平面变化定旋回、测井曲线定样式、地震解释定格架、三者结合定方案”。通过“六定”方法体系的系统应用,建立了可以在全盆地范围内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三级层序地层格架。
柴西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井—震统一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张道伟
2008, 26(3): 392-398.
摘要:
柴西南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是柴达木盆地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区和开发区,通过对54口钻井和录井资料的详细层序地层学的研究,对研究区古近系-新近系的干柴沟组—狮子沟组地层中识别出了一个初次湖泛面和六个最大湖泛面,将其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和17个准层序组,并对十条连井剖面进行了层序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柴西南三维地震区切出了与前述的钻井连井剖面相同的连井地震剖面,并通过对地震剖面层序界限识别和划分,以及将钻井剖
面上的层序划分结果投影到连井地震剖面中等方法,对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的层序划分结果进行了对比和调整,使两者完全统一,建立了柴西南区古近系-新近系井—震统一的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这为该区开展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基础。
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及沉积特征研究
刘宗堡
2008, 26(3): 399-406.
摘要:
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各级基准面旋回的沉积动力学分析,依据10口井岩心和1256口井测井资料,把松辽盆地三肇凹陷葡萄花油层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12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提出了葡萄花油层南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中部缺失而非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通过对短期基准面旋回内储层沉积特征、单砂体展布规律的研究,认为葡萄花油层主要储层水下河道砂体比原认识更连续,且延伸较远,
分流平原、内前缘相带南移达36km,这对深入认识该区油藏类型、聚油规律、特别是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整个松辽盆地北部岩性油气藏勘探与开发具有重大影响。
尼日尔三角洲深水区层序地层及地震相研究
李磊
2008, 26(3): 407-416.
摘要:
中新世至上新世,研究区发育深海平原和陆坡坡脚沉积。缺少反映海平面变化的上超特征和削截现象,很难利用地震反射终止类型(上超、顶超、削截)进行层序界面识别。文中利用深水区沉积旋回的地震相特征差异进行层序界面识别,并建立了研究区层序演化模式:低位体系域发育重力流沉积(块状搬运复合体、浊积扇)———海侵高位体系域深海泥质发育。以层序为格架进行地震相和沉积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研究区识别出两类叠加地
震相样式:杂乱反射块状搬运复合体———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丘形水道—堤岸复合体(浊积扇)———平行反射深海泥质沉积。
断陷盆地油气汇聚体系研究
纪友亮
2008, 26(3): 415-425.
摘要:
油气汇聚体系是一个不同于含油气系统和油气成藏系统的概念,它提出的目的旨在讨论层序格架中油气成藏单元与层序级次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层序地层格架,结合储层的分布和构造断裂等因素,预测油气的汇聚特征。油气汇聚体系由储集系统和油气输导系统构成,储集系统可以分为(1)高连通、大型毯状;(2)中连通、中型毯状;(3)低连通、小容量3种类型;油气输导系统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类型。油气汇聚体系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类型,每种类型所对应的储集系统和油气榆导系统各不相同。该概念的提出,为研究层序格架中各种规模的油气汇聚体系与层序格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阜新盆地白垩系沙海组煤层气系统
朱志敏
2008, 26(3): 426-434.
摘要:
煤层气系统研究能有效地指导煤层气勘探和开发。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阜新盆地沙海组煤层气地质特征。沙海组三段煤层是研究区煤层气的生储层;沙海组四段泥岩、泥质粉砂岩作为沙海组三段煤层气的盖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上覆岩层是沙四段泥岩和阜新组地层;由于喜山期辉绿岩的侵入,沙海组煤层在古近纪末出现生气高峰,另外,后期盆地抬升,地下水作用带入细菌导致煤层产生大量次生生物气;此后,煤层气进入保存阶段,煤层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古近纪末。以上表明,盆地东梁区白垩系沙海组煤层适合进行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有望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接续区域。
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及对油气运聚的影响
赵乐强
2008, 26(3): 435-444.
摘要:
基于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了济阳坳陷义和庄凸起东部地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结构特征,深入剖析了其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风化壳结构发育模式,并探讨了风化壳结构对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认为,义和庄凸起东区前第三系顶部风化壳中,风化粘土层厚度薄,分布地区局限,物性差;半风化岩石全区发育,岩石类型多样,除部分半风化碳酸盐岩顶部存在一层致密“硬壳”外,物性多得到明显改善。风化壳结构形成受控于岩相、气候、时间、古地形、构造、后期保存程度等6大因素;多种因素相互耦合,决定了风化壳结构的空间发育;风化粘土层、半风化岩石顶部“硬壳”对油气起遮挡、封盖作用,顶部无“硬壳”的半风化岩石则可大大提高前第三系岩层的储集性能和不同层系之间的横向连通性。
〖HT2H〗低渗透砂岩油层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对开发的影响
郭沫贞
2008, 26(3): 445-451.
摘要:
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透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是认识、分析低渗透储层油、水两相渗流机理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开发油田的基础。本文在总结低渗透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的基础上,对以火山岩、凝灰岩岩屑为主的岩屑砂岩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低渗透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碎屑颗粒的成份、结构,其表面的粗糙程度,及其粘土矿物的产状对相对渗透率曲线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研究成果对合理开发此类低渗透油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研究有利沉积微相及其含油有利区的方法
宋子齐
2008, 26(3): 452-458.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识别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及筛选含油有利区工作,提出利用单渗砂层能量厚度控制划分最为有利的沉积微相带。利用多种测井响应提取单渗砂层沉积能量及其能量厚度信息,使其曲线幅度、厚度、形状、接触关系、次级形态等特征和数据大小能够集中反映相对高渗的单渗砂层最大沉积能量及厚度变化,确认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坝微相骨架砂体的发育、规模及分布范围,有效地克服了层段中几个成因相近薄砂层或砂泥互层中砂层累加厚度识别和划分主体骨架砂体微相带的失误。通过该区目的层段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电阻率测井曲线和岩性、物性及其能量厚度统计,建立起单渗砂层能量厚度下限标准及夹层扣除标准,在该区长4+511特低渗透储层中提取单渗砂层及其沉积能量信息,控制划分出有利沉积微相带及其骨架砂体分布,预测和筛选出不同类型相对高渗高产含油有利区,它们不同程度勾画出河道主体带油藏与南西部华池油藏连片延伸趋势、形态和特征,为该区特低渗透油田增储上产提供有利目标和重点层位及井区。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来源与成岩演化
孙治雷
2008, 26(3): 459-468.
摘要:
由于在成岩过程中能有效抵抗上覆岩层的机械压实作用,抑制石英在颗粒表面成核的数量,自生绿泥石包膜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砂岩储层的原生粒间孔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须家河组早期自生绿泥石物质来源主要有同沉积的富铁沉积物的溶解、河流溶解铁的絮凝沉淀以及相邻泥岩压释水的贯入,主要以新生沉淀形式集中形成于同生期至早成岩早期。成岩中后期,由于下伏富Mg流体沿裂缝系统的持续进入,须2段的自生绿泥石的继续生长得到了充足的物质来源,其MgO的含量随地层深度明显增加,而须4段后期再生长现象不明显。该区自生绿泥石包膜对储层物性的影响通过绿泥石含量与参与孔隙度的关系以及孔隙度分布频率图可以得到较好的评估。从对储层的影响来说,自生绿泥石包膜存在一个最合适的厚度值,超过或低于这个值就会对储层造成负面影响而无法保护储层,该区此最适合的厚度值为5~10 μm。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埋储层次生孔隙成因机理研究
张福顺
2008, 26(3): 469-478.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勘探目的层埋深大,一般在5 500~6 000 m左右,属于深埋储层。在对大量薄片分析鉴定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研究目的层的孔隙类型和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中晚侏罗世发育的车莫古隆起导致非持续埋藏的成岩背景,由于中途开启地层抬升暴露,酸性大气淡水对粒间方解石胶结物淋滤溶蚀,产生次生溶孔;白垩系之后再度埋藏发生有机酸内幕溶蚀作用。由于地层抬升剥蚀导致成岩阶段滞后,勘探目的层现今处于晚成岩A1亚期是次生孔隙保存的重要条件。
现代沉积与环境
西藏拉萨河现代河漫滩及一级阶地沉积物植硅体组合特征
陈陵康 郭建秋 顾延生
2008, 26(3): 480-486.
摘要:
摘 要 通过测制西藏拉萨桑达乡第四系剖面,系统采集并分析了植硅体样品,根据植硅体的形态分类及组合、温暖指数等特征,划分为5个植硅体组合带:组合带Ⅰ为齿型—平滑棒型、石屑型、网脊块状,反映气温温凉;组合带Ⅱ为长方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显示气候转暖;组合带Ⅲ为长方型、齿型—平滑棒型组合带,显示气候干旱的特点;组合带Ⅳ为长方型—亚铃型、齿型—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组合带,反映此时气候温暖潮湿;组合带Ⅴ为齿型、帽—平滑棒型、多面体型、石屑组合带,显示气候寒冷的特点。最后在总结分析该区植硅体特征的基础上,对拉萨桑达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环境进行了探讨。
武汉青山“砂山”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杨勇
2008, 26(3): 487-493.
摘要:
根据代表性的武汉青山“砂山”的粒度分析探讨“砂山”的成因。结果表明:剖面砂颗粒含量较高,平均达59%,粗粉砂约23%,细粉砂约11%,黏土含量少。粒度参数特征与典型沙丘砂一致,频率分布曲线为双峰,概率累积曲线为两段式,部分层位三段式,跃移质含量高,显示风积成因,C—M图及结构参数散点图与河流沉积物差别明显,判别分析结果正负夹杂。综合看来,“砂山”是末次冰期时出露的河流沉积物经风力吹扬、搬运,在长江南岸堆积而
成。
超声波振荡对细颗粒黄土样品粒度测量影响的实验分析
张红艳
2008, 26(3): 494-500.
摘要:
在使用常规的前处理方法对细粒黄土(粘黄土)样品进行粒度测量时,发现结果不稳定。为了调查原因,分别选取黄土高原东南缘河南卢氏、秦岭地区陕西洛南和陕西洛川三个地点的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对比实验,分析前处理方法对细颗粒黄土样品粒度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细粒黄土的粒度测量过程中,激光粒度仪上的超声波振荡分散时间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一般应控制在2min以上。作者用河南卢氏乔家窑黄土—古土壤剖面
的连续粒度测量结果对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进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所得的结果,与野外地层划分及磁化率值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改进后的前处理方法更适用于细颗粒黄土样品的粒度测量。
稳定湖相沉积物和风成黄土粒度判别函数的建立及其意义
张平
2008, 26(3): 501-507.
摘要:
沉积物粒度变化主要受搬运介质、搬运方式、沉积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控制,通过粒度分析可判别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推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解释环境演变。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典型稳定湖相沉积物(罗布泊湖相样品282块,岱海湖相样品123块)和典型风成黄土(甘肃兰州榆中样品263块)粒度参数进行定量化分析,并经稳定湖相和风成沉积物验证,获得稳定湖相与风成沉积物的判别公式:F(湖相、风成沉积物) =20.363Mz-56.371Sd-67.922Sk+23.516Kg-55.626,若F>0,为稳定湖相沉积物,反之,F<0,则为风成沉积物。这为研究地史中稳定湖泊与风成环境
沉积物的鉴别提供粒度分析定量化判别方法,它对陆相古环境、干旱化事件和尘暴事件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研究
吕昌伟
2008, 26(3): 508-512.
摘要:
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及形态分布等地球化学信息可以用来反演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及污染历史。本文以乌梁素海和岱海两个不同类型的湖泊为研究对象,对两个湖泊沉积柱芯中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和岱海沉积柱芯中沉积磷的主导形态均为ACaP、DeP和 OrP,但乌梁素海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芯中AlP和 ACaP的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岱海,而ExP、DeP和 OrP的含量水平明显低于岱海。两个湖泊沉积磷形态分布的差异性能较好地揭示出湖泊流域的地理环境、化学风化程度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类型的差异性,沉积柱芯中ACa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能很好的指示湖泊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富营养化水平,而DeP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则能较好的揭示出整个湖泊流域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
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研究
闫慧
2008, 26(3): 513-517.
摘要:
生物壳体碳酸盐的稳定氧、碳同位素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在古气候、古环境研究中,在生物壳体就位分析中,壳体不同断面上同位素的差异将影响对壳体同位素所指示的环境意义的判断,从而对利用其提取气候环境信息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对河蚬壳体不同断面碳氧同位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蚬壳体碳同位素变化序列在不同断面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做碳同位素时间序列研究时可以不考虑不同断面差异的问题,在取样过程中可以通过延长取样的长度来获得足够量的样品进行碳同位素的测定;而氧同位素变化序列在不同断面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壳体就位分析研究时,选取不同断面上氧同位素变化序列对研究结果影响较大,存在壳体断面选择的问题,而在取样过程中取样的长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避免同一生长环上距离较远位置粉末的混合。文中最后根据壳体不同断面同位素差异确定了在壳体就位分析中如何选取研究断面。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塔里木盆地寒武系烃源岩的研究新进展
郭建军
2008, 26(3): 518-524.
摘要:
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程度较低,下古生界不同烃源岩的特征及其展布仍是困扰地质家的重大问题。通过详细分析已钻揭的寒武系烃源岩,深入探讨了寒武系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寒武系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存在差别,因此不同地区有机质的丰度、甾萜烷的分布特征以及“三芴”组成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进行寒武系的油源对比时应考虑到这种差别,以提高油源对比的精度。总体来讲,寒武系烃源岩的标志性特征主要包括甾烷中的C28含量较高(>25%)、伽马蜡烷的含量较高(峰高与C31H接近,G/C31H22R>0.89)、碳同位素比值偏重(δ13C饱重于-30‰,δ13C芳接近或重于-28‰),三芳甾烷的分布特征也明显区别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
东营凹陷民丰地区天然气生成机理与化学动力学研究
王秀红
2008, 26(3): 525-530.
摘要:
民丰地区天然气存在源岩热解和原油裂解成因的争议。本文采用高压釜封闭体系对该区烃源岩和原油样品分别进行了热模拟实验,从烃类气体生成过程、气态烃与部分单体烃生成动力学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生气机理,认为原油裂解比源岩热解生气活化能高30~40 kJ/mol,原油比源岩生气需要更高的热力学条件。模拟实验证实,成熟阶段源岩热解气与原油裂解气相比,以环烷烃和芳烃相对含量低为特征,与民丰地区产出的天然气组成更接近,据此认为该区天然气主要为源岩热解成因。
溱潼凹陷红庄油田凝析油的油源及成藏期
杨永才
2008, 26(3): 531-539.
摘要:
根据原油和烃源岩中三芳甾烷及甲基三芳甾烷组成特征,结合稳定碳同位素值,分析了苏北盆地溱潼凹陷红庄油田古近系凝析油的油源特征。结果表明,红庄油田凝析油主要来源于溱潼凹陷深部烃源岩,而并非来自于古近系烃源岩。应用储层岩石流体包裹体测试技术,根据油气包裹体特征及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结合地层埋藏史,分析了红庄油田S245井戴一段砂岩储层流体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主要介于80~110℃,油气充注时期为新近纪中新世晚期,开始充注的时间大约为6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