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 沉积学报, 2005, 23(1): 170-174.
引用本文: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 沉积学报, 2005, 23(1): 170-174.
LIN Wei-dong, SHEN Ping, XU Yong-chang, ZHOU Yong-zha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ofHydrocarbon Gases ofRecent Sedmi ent from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1): 170-174.
Citation: LIN Wei-dong, SHEN Ping, XU Yong-chang, ZHOU Yong-zha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ofHydrocarbon Gases ofRecent Sedmi ent from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1): 170-174.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林卫东,男,1968年生,在读博士,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618.13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ofHydrocarbon Gases ofRecent Sedmi ent from South China Sea

  • 摘要: 测试了 37个南海中部北部、南部陆坡以及深海平原表层近代沉积物中的烃类气体的组成和 14个样品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北部陆坡区甲烷的归一化平均含量 94%,南部陆坡区 91%,深海平原 95%,重烃含量分布在 0 ~20%,总体平均为 9%,甲烷的碳同位素陆坡区为-30‰~-40‰,深海平原区在-24‰到-36‰之间。陆坡区烃类气体主要为热成因气,深海平原中的烃类气体可能由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有机成因气以及通过断裂到达海洋表层沉积物的无机成因气组成。
  • [1] 1 许东禹,刘锡清,张训华. 中国近海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10-260.

    2 李继亮. 中国东南大陆及相邻海域岩石圈结构、组成与演化[J].地球科学进展,1996,(02):221-222.

    3 谢以萱. 南海的陆缘扩张地貌[J].热带海洋,1986,(02):12-18.

    4 罗明,侯小颖. 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迎接新的挑战[J].中国海上油气(工程),1996,(01):1-4.

    5 王善书. 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6 吴进民,陈艺中,周华. 中国海区及邻域地质地球物理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369-375.

    7 FarringtonJW,Meyers P A. Hydrocarbon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J].London The Chemical Society,1975.109-136.

    8 ColemanDD. Fractionation of carbon and hydrogen isotope by methane oxidizing bacteria[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81.1033-1037.

    9 BarkerJF. Carb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icrobial methane oxidation[J].NATURE,1981,(03):289-291.

    10 徐永昌. 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78-188.

    11 徐永昌,刘文汇,沈平. 含油气盆地油气同位素地球化学概述[J].沉积学报,2001,(02):161-168.

    12 郭占谦,王先彬. 松辽盆地非生物成因气的探讨[J].中国科学B辑,1994,(03):303-305.

    13 金庆焕. 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14 刘光鼎. 中国海及邻近海区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 [1] 蔺鹏, 吴胜和.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 沉积学报, 2024, 42(5): 1592-1606. doi: 10.14027/j.issn.1000-0550.2022.126
    [2] 吴时国.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 . 沉积学报, 2009, 27(5): 922-930.
    [3] 王宏斌.  南海北部陆坡构造坡折带中的天然气水合物 . 沉积学报, 2008, 26(2): 283-293.
    [4] 王海荣.  南海东北部台湾浅滩陆坡的浊流沉积物波的发育及其成因的构造控制 . 沉积学报, 2008, 26(1): 39-45.
    [5] 杨荣生, 张铭杰, 张同伟, 李立武, 唐俊红.  川西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研究 . 沉积学报, 2003, 21(3): 522-527.
    [6] 张同伟, 王先彬, 陈践发, 王雅丽.  天然气运移的气体组分的地球化学示踪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27-632.
    [7] 陶明信, 徐永昌, 陈践发, 沈平.  中国煤型气区的构造环境、典型气藏及勘探方向Ⅱ——中、新生界煤型气 . 沉积学报, 1999, 17(4): 620-626.
    [8] 刘文汇, 徐永昌.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判别标志 . 沉积学报, 1996, 14(1): 110-116.
    [9] 沈平, 徐永昌, 刘文汇, 陶明信.  天然气研究中的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应用模式 . 沉积学报, 1995, 13(2): 48-58.
    [10] 张同伟, 陈践发, 王先彬, 邵波, 李春园.  天然气运移的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 . 沉积学报, 1995, 13(2): 70-76.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514
  • HTML全文浏览量:  23
  • PDF下载量:  332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04-03-10
  • 修回日期:  2004-06-26
  • 刊出日期:  2005-03-10

目录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

      作者简介:

      林卫东,男,1968年生,在读博士,地球化学。

    • 中图分类号: P618.13

    摘要: 测试了 37个南海中部北部、南部陆坡以及深海平原表层近代沉积物中的烃类气体的组成和 14个样品的甲烷碳同位素组成,北部陆坡区甲烷的归一化平均含量 94%,南部陆坡区 91%,深海平原 95%,重烃含量分布在 0 ~20%,总体平均为 9%,甲烷的碳同位素陆坡区为-30‰~-40‰,深海平原区在-24‰到-36‰之间。陆坡区烃类气体主要为热成因气,深海平原中的烃类气体可能由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有机成因气以及通过断裂到达海洋表层沉积物的无机成因气组成。

    English Abstract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 沉积学报, 2005, 23(1): 170-174.
    引用本文: 林卫东, 沈平, 徐永昌, 周永章. 南海中部近代沉积物中烃类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来源[J]. 沉积学报, 2005, 23(1): 170-174.
    LIN Wei-dong, SHEN Ping, XU Yong-chang, ZHOU Yong-zha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ofHydrocarbon Gases ofRecent Sedmi ent from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1): 170-174.
    Citation: LIN Wei-dong, SHEN Ping, XU Yong-chang, ZHOU Yong-zhang.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ource ofHydrocarbon Gases ofRecent Sedmi ent from South China Sea[J]. 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 2005, 23(1): 170-174.
    参考文献 (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