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0年  第18卷  第4期

显示方式:
论文
风暴沉积的遗迹学研究
S.G.Pemberton, 周志澄, J.Mac Eacher
2000, 18(4): 489-494.
摘要:
遗迹化石正在证明其在鉴别和解释事件地层中的作用。风暴沉积含有一套混合的、与能量水平变化相适应的遗迹化石组合,两种不同的遗迹群落反映变化着的行为方式对生物所移居的两种连续的,但是单个性质不同的生境所作出的反应:常住的或平常天气的遗迹群落可以作为一种稳定的底栖群落的代表,在这一群落里单个的居群达到或接近它们的承载能力;而周期性产生的风暴遗迹群落则代表着在一种不稳定的、生态环境恶化的、机械控制的环境下繁盛的机会主义生物的群落。典型的陆源碎屑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群落可以加拿大艾伯塔上白垩统卡迪组中的遗迹群落为例,而碳酸盐风暴沉积中的遗迹群落则可以中国华北地台东部上寒武统崮山组中的碳酸盐风暴沉积序列中的遗迹群落为例,本文详细介绍这两种类型的成因及结构、构造特点。
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深水遗迹化石的发现及意义
丁孝忠, 刘训, 吴绍祖, 傅德荣, 姚建新, 王永, 闫毅
2000, 18(4): 495-500.
摘要:
在新疆塔里木板块西北缘下二叠统比尤勒提群中部首次发现了大量深水遗迹化石,主要包括Glockeria Ksiazkiewicz1968,Helminthoida sp.,Megagrapton sp.,Paleodictyon sp.,Paleodictyon(Glenodictyum)Croaticum Ulchman1995,Planolites sp.,Protopaleodictyon sp.,Scalaritubamissouriensis Weller1899,Spirophycus sp.等,代表典型深海环境的Nereites遗迹相。根据对温古尔剖面的研究,比尤勒提群下部为浅海陆棚相砂泥质灰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泥晶灰岩等;而含丰富遗迹化石的比尤勒提群中部为一套深海海底扇沉积的浊积岩系夹少量硅质岩,并且在浊积扇的不同位置所产遗迹组合类型也明显不同,扇根以觅食迹为主,含大量穿相分子,扇中开始出现牧食迹,扇梢则出现特征的耕作迹;比尤勒提群上部为浅海陆棚—滨海相沉积的硅质灰岩、泥晶灰岩和砂质灰岩及粉砂质泥岩、钙质砂岩等。该套遗迹化石组合与深海浊积事件密切相关,同时表明塔里木板块西北缘早二叠世时期存在一个陆棚浅海—深海盆地沉积环境,晚二叠世时期海水向西退去形成陆相沉积。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
程振波, 刘振夏, 石学法, 鞠小华, Serge Berne, 斋藤文纪
2000, 18(4): 501-505.
摘要: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1996年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17个岩心中的一个,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C测年等分析,初步分析认为: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7个冷期(C1、C2、C3、C4-1、C4-2、C5、C6、C7),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含量、粒度变化、AMS14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4个沉积阶段,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2.玉木亚间冰期沉积。3.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C测年结果分别为9690aBP、12980aBP,26350aBP,27960aBP,37410aBP,41260aBP.
风尘堆积物中石英颗粒表面微结构特征及其沉积学指示
孙有斌, 安芷生
2000, 18(4): 506-509.
摘要:
通过对黄土—沙漠交接带的定边县、黄土高原中部偏南的灵台县表土样品及甘肃灵台剖面不同层位的黄土—古土壤—红粘土样品中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的观察测试,结果表明红粘土、古土壤及灵台表土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具有较丰富的次生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指示了碎屑石英在沉积之后,由于适宜的温湿气候条件而经历了较强烈的风化成壤改造作用;而定边县表土样及上粉沙层(L9)土样中的石英颗粒表面干净,具有较多的撞击浅坑等风力搬运痕迹。经过双氧水和盐酸清洗过后的石英颗粒的形态特征及表面微结构非常清晰,多为次棱角至次圆状,均具有较丰富的撞击麻点和浅坑,少数样品可见裂纹分布,说明红粘土和上覆的黄土和古土壤一样,主要为风力搬运堆积;但红粘土样中石英颗粒表面所具有的丰富硅质沉淀和明显的溶蚀痕迹,似乎暗示了晚第三纪沉积气候环境显著不同于第四纪的冷干、暖湿气候组合演化格局。
北京及邻区长城纪火山事件的沉积记录
和政军, 宋天锐, 丁孝忠, 张巧大
2000, 18(4): 510-514,520.
摘要:
北京及邻区的中元古代大红峪组中发育着与火山事件有关的沉积相,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火山源硅质—陆源砂—碳酸盐岩混积相和火山碎屑重力流沉积,后者又可分为火山碎屑基浪沉积相和火山—沉积角砾碳酸盐岩混积相。初步分析表明,大红峪期大量的硅质沉积主要来自同期的水下火山活动;火山碎屑基浪沉积与火山口内残余热气冲破熔岩封堵而爆发泄出,造成一定范围的海水涌浪作用有关。
沉积环境对降落火山灰蚀变作用的影响——以大青山晚古生代煤系为例
张慧, 周安朝, 郭敏泰, 贾炳文
2000, 18(4): 515-520.
摘要:
借助于X光衍射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较详细地揭示了内蒙大青山晚古生代(C2—P1)煤系中降落火山灰的蚀变特征,以此来论述沉积环境对火山灰蚀变作用的影响。泥炭沼泽环境中,降落火山灰以原地直接高岭石化为主,残留较多的火山玻屑和晶屑形态,并具斑状结构;非泥炭沼泽环境中,降落火山灰以异地凝胶化—多种粘土矿物化为主,微层理、微层面等沉积岩特征明显。火山灰降落的环境不同,其蚀变作用和蚀变产物亦不同。本文对加深煤系火山事件沉积的认识和研究煤系高岭岩的成因机理颇有意义。
扇三角洲形成过程及演变规律
张春生, 刘忠保, 施冬, 贾爱林
2000, 18(4): 521-526.
摘要:
应用实验沉积学的方法对扇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指出扇三角洲的形成是突发性洪流与常态水流交替作用的结果,洪水期以碎屑流或泥石流沉积为主,平水期以牵引流沉积为主。随着沉积作用的延续,在基准面下降过程中,扇三角洲形态在平面上不同步增长,展宽速率大于伸长速率,扇三角洲的形态呈边缘圆滑的舌状。辫状河道的迁移摆动是导致扇三角洲演化的根本内在原因,而构造运动的强度与辫状河道的迁移摆动速率呈近似正相关关系。湖水深度、入湖坡降、辫状河道的形态、流量变化率以及粒径大小是影响扇三角洲演化的重要因素。
2000, 18(4): 527-533.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沉积演化
李维锋, 王成善, 高振中, 彭德堂
2000, 18(4): 534-538.
摘要: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代为一前陆坳陷,其内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湖泊碎屑沉积体,可识别出5种相类型、15种亚相及38种微相。坳陷呈北陡南缓的箕状,沉积体北厚南薄,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发生明显的错位。中生代,坳陷内湖泊经历了深陷—充填—变浅加宽的过程;三叠纪为深陷期,沉积区范围小;早、中侏罗世为充填期;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湖泊变浅加宽。气候变化总体趋势为:干旱—潮湿—干旱;早、中三叠世为干旱气候;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气候潮湿,煤系地层广泛发育;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气候转为干燥,沉积物皆呈红色
西北地区侏罗纪原始沉积区恢复
薛良清, 李文厚, 宋立珩
2000, 18(4): 539-543,566.
摘要:
通过边缘相分析、地层接触关系分析、古水流系统分析和构造格架分析并结合侏罗系残余露头与残余沉积体系分布,对早—中侏罗世和中—晚侏罗世的原始沉积区进行了恢复,发现早—中侏罗世的沉积范围要比现今残存的沉积范围大得多,而中—晚侏罗世的沉积范围与现今残存的沉积范围相比则变化不大。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下奥陶统白云岩成因
杨威, 王清华, 刘效曾
2000, 18(4): 544-548.
摘要:
塔里木盆地和田河气田是最近探明的大型碳酸盐岩气田,下奥陶统主要发育两类白云岩。下部为层状白云岩,以细晶为主,阴极发光呈紫红色和蓝紫色,有序度为0.57~0.68,Sr、Na含量低,碳氧同位素偏负,成岩深度约1500m;上部斑状灰质白云岩与层状白云岩相比,晶形较粗、以中晶为主,有序度较高、为0.85~0.90,Sr偏高、Na偏低,碳氧同位素更偏负,成岩深度约2000m。通过对上述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层状白云岩形成于早期浅埋藏海水—淡水混合环境,提出斑状灰质白云岩形成于晚期深埋藏压实流—淡水混合环境,总结了两种成因机理,建立了相关的白云石化模式。
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成岩过程中的孔隙演化
王兴志, 穆曙光, 方少仙, 黄继祥, 侯方浩
2000, 18(4): 549-554.
摘要:
我国南方,特别是西南地区震旦系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潜力。四川盆地西南部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多集中分布在灯影组的中、上部,储集空间以次生成因的孔、洞、缝为主。这些孔隙的形成与演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成岩作用的控制明显,压实作用和多期白云岩的胶结作用使原生孔隙基本消失,而重结晶作用和溶解作用促进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多期白云石和硅质的充填作用又导致次生孔隙缩小,局部消失。总之,震旦系白云岩储层内的孔隙是在长达六亿年左右的地质历史中,由各种成岩作用及其它因素相互影响下的最终产物。
青藏高原中生界白云岩特征研究及成因分析
王兴涛, 张庆石, 张吉, 周书欣, 李景伟
2000, 18(4): 555-559.
摘要:
通过对青藏高原羌塘盆地和措勤盆地的白云岩进行野外观察与描述,提出了研究区白云岩的纵、横向分布规律,总结了白云岩的岩石学特征。运用系统的室内分析、化验方法,应用结构标志、阴级发光标志、氧同位素标志有效地进行了白云岩成因判定。认为研究区的白云岩非原生成因,而均属于交代或白云化成因。根据白云岩中所含白云石的晶体大小、形态及内部结构划分了白云化阶段:准同生阶段、成岩阶段和后生阶段,并总结了各阶段白云岩的特征,认为成岩阶段形成的白云岩是油气最有利的储集层。通过选取典型剖面,归纳出研究区白云岩的两种成因模式:毛细管浓缩作用模式和混合水作用模式。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研究
张枝焕, 胡文瑄, 曾溅辉, 于炳松, 陆现彩, 贾红育
2000, 18(4): 560-566.
摘要:
盆地内地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导致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发生变化,影响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本文分析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孔隙流体的化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根据地层中矿物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对成岩过程中地层古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推测。并通过对典型油田泥岩层和砂岩层中矿物组合及其在地层剖面上的变化规律的实例剖析,揭示了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储层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中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双地区下第三系油田水体系及地球化学场
朱岳年
2000, 18(4): 567-572.
摘要:
油田水体系的地球化学场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地质学含意,其研究对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有重要的意义。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欢—双地区下第三系油田水可划分为六个体系,即:(1)沙四段油田水体系,(2)沙三段下部油田水体系,(3)沙三段中—上部油田水体系,(4)沙二段油田水体系,(5)沙一段油田水体系和(6)东营组油田水体系。虽然这六个体系的油田水均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钠型水,但其矿化度和还原系数场不尽相同;这些不同不仅表现在油田水体系之间的地球化学场异常区面积有差异,而且地球化学场异常区位置也有变化。一般认为油田水体系中矿化度场的正异常区和还原系数场的负异常区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和保存区。
楚雄前陆盆地系统的构造单元及沉积标识
谭富文, 尹福光, 许效松, 万方
2000, 18(4): 573-579,610.
摘要:
楚雄盆地是一个中生代周缘前陆盆地。地表及深部地质资料显示,盆地内部以渔泡江—沙桥断裂为界可划分为西部推覆带和东部前陆带。本文运用前陆盆地系统新理论,结合沉积、构造和地化标识,认为西部推覆带是典型的楔顶沉积,而不是前人划分的前渊沉积,东部前陆带上经历了递进式前陆盆地系统沉积作用,早期典型的前渊沉积可能消减于西部推覆带之下。
塔东南坳陷侏罗系层序地层分析与油气前景
周琦, 王建国, 杜鸿烈
2000, 18(4): 580-584.
摘要:
塔东南盆地发育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和白垩系红层,勘探程度低。为研究中生代地层的分布和对比,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重点对侏罗系进行了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建立了五个三级层序。层序1以正旋回的冲积扇或辫状河相为主,储集条件良好,层序2发育正旋回及反旋回的三角洲相,具有良好储集条件,上部有较好的生油岩,层序3为反旋回的三角洲相及湖相韵律层,是良好生油层和盖层,层序4为正旋回的河流相,层序5为正旋回的干旱气候下冲积扇相,可形成次生溶孔发育的良好储层。塔东南侏罗系分布广泛,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是重要的含油气层系。
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以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煤系为例
杨建业, 任德贻, 邵龙义
2000, 18(4): 585-589.
摘要:
综合应用有机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孢粉学的研究方法,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及准噶尔盆地南缘J2x煤系的沉积有机相在陆相层序的格架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各类沉积有机相在层序地层格架纵向上以湖侵体系域为中心对称分布,生烃能力最强的烃源岩出自湖湾—半深湖有机相,其位置一般出现在湖侵体系域中部,向上向下,烃源岩生烃能力依次变差。
贵州水城煤中基质镜质体生烃潜力、烃类组成及生烃模式
孙旭光, 王关玉, 金奎励
2000, 18(4): 590-594.
摘要:
基质镜质体是华南晚二叠世煤中的主要组分之一,其在煤中含量的多少、生烃潜力的大小、生烃特性等直接影响到该区煤成油气资源的评价。采用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以及开放体系下热模拟等方法,对贵州水城晚二叠世(P21)龙潭组煤中基质镜质体的生烃潜力、烃类组成特征、生烃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基质镜质体的生烃潜力、氢指数分别为191.99mg/g和250mg/gTOC,远高于丝质体的生烃潜力(26.17mg/g)和氢指数(35mg/gTOC),而小于树皮体的生烃潜力(297mg/g)和氢指数(491mg/gTOC);基质镜质体热解烃类组成中以轻质烃为主,湿气次之,可见本区基质镜质体不但能生成气态烃,而且能生成一定量的液态烃,这归因于其中所含大量的超微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生油窗”温度范围为375~475℃,主要生烃温度区间为400~450℃,其中415~430℃为生烃高峰期,420℃处产烃率最高。基质镜质体这种在高成熟度下(大于VRo1.0%)大量生烃的特点对在成熟度普遍较高的华南地区寻找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柳益群, 袁明生, 周立发, 张世焕
2000, 18(4): 595-599.
摘要:
众多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系统深入工作使吐—哈油田侏罗系的煤成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侏罗系煤系泥岩和煤岩成烃的潜能不足以解释目前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规模。在吐—哈盆地西部科牙依凹陷三叠系中首次发现的厚层烛藻煤,具有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能大的特点,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类型。该类煤的发现不但对评价该地区前侏罗系生油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侏罗系煤成油类型多样化也具有启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烛藻煤既可能是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藏生烃物质之一,又可能对侏罗系油气藏有所贡献。在中三叠世时的科牙依凹陷和台北凹陷、早侏罗世时台北凹陷中部的丘东洼陷、早二叠世晚期的台北凹陷北部等地区均为炎热半干旱、半咸水、强还原的深湖环境,均可能发育丰富的烛藻煤等腐泥煤类,它们与湖相泥岩共同对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生烃物质。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生烃条件十分相似。除此之外,幔源物质可能对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碳酸盐岩中不同赋存状态有机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对成烃的贡献
王兆云, 程克明
2000, 18(4): 600-605.
摘要:
碳酸盐沉积物特殊的成岩机理和过程决定了有机质的复杂赋存状态,在碳酸盐岩中,除分散有机质外,还存在包裹体有机质。在包裹体有机质的提取过程中,当用6%(质量分数)的盐酸酸解碳酸盐矿物时,又将包裹体中的一部分有机质分离出(部分呈悬浮状态),本文定义为酸溶有机质I。对这三部分可溶有机质的含量、红外光谱、GC、GC—MS等分析表明它们的特征是不同的,并且分散有机质和包裹有机质在不同演化阶段对成烃的贡献不同。这为评价碳酸盐岩生烃潜力以及研究碳酸盐岩生烃机制和过程奠定了基础。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一)
陈践发, 徐永昌, 黄第藩
2000, 18(4): 606-610.
摘要:
塔里木盆地是世界上勘探程度较低的大型盆地之一。近年来在该盆地中进行了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发现了一系列的油、气田,其油、气资源量近似1∶1,说明在该盆地中天然气资源非常丰富。该盆地已发现的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塔北隆起、塔中隆起和库车拗陷。天然气主要与凝析油及原油伴生。该盆地天然气组分分析表明,已发现的天然气藏绝大多数烃类气体含量大于65%;非烃气体CO2含量小于5%,N2含量小于10%。一些天然气中N2含量达25%到35%。在塔北隆起油气藏中天然气的干湿指数(C1/C2+比值)具有从东到西降低的趋势,天然气中N2含量具有从东到西升高的趋势,天然气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也具有由东到西变轻的趋势,结合该区的地质背景可知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由于该区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
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以沁水盆地为例
张建博, 陶明信
2000, 18(4): 611-614.
摘要:
根据沁水煤层气甲烷碳同位素的组成与分布特征,从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中的分馏效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和构造条件,讨论了煤层甲烷碳同位素在煤层气勘探中的地质意义,认为沁水煤层气δ13C1值不仅总体上较高,而且随埋深增大而增高,说明沁水煤层气存在因煤层抬升而卸压所导致的煤层气解吸—扩散—运移效应,从而形成了该区甲烷碳同位素在平面上的分带现象。
塔里木盆地中高氮天然气的成因及其与天然气聚集的关系
陈世加, 付晓文, 沈昭国, 赵孟军, 黄第藩
2000, 18(4): 615-618,623.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北和塔中地区的海相腐泥型天然气,N2含量较高,尤其是湿气,N2含量分布在10.1%~36.2%,而干气的N2含量则低于10%,即湿气的N2含量高于干气的N2含量。同是下古生界寒武—奥陶系来源的海相腐泥型天然气,为什么湿气和干气的氮气含量相差如此之大?根据与氮气相伴生的烃类气体、非烃气体及稀有气体的组份及同位素特征,认为塔里木盆地的中高氮天然气属于有机成因,来源于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文章还提出塔北和塔中地区湿气和干气N2含量差异与源岩的演化程度和圈闭的捕获条件有关。
酒东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
任战利, 刘池阳, 张小会, 吴汉宁
2000, 18(4): 619-623.
摘要:
酒东盆地是由两期不同性质、不同世代盆地叠合而成。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为拉张盆地,第三纪以来为挤压坳陷盆地。酒东盆地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较低,分别为300℃/100m及51mW/m2。营尔凹陷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高于现今地温梯度,可达350~420℃/100m;新生代以来大幅沉降,地温梯度降低,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场控制。盆地热演化史与油气关系研究表明营尔凹陷下白垩统赤金堡组烃源岩主生油期有两期,分别在早白垩世晚期及第三纪以来。下白垩统下沟组和中沟组烃源岩主生油期仅有一次,主要为上新世以来。营尔凹陷有良好的找油前景。
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孟宪伟, 刘保华, 石学法, 吴金龙
2000, 18(4): 629-633.
摘要:
海洋中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发育在有机质供应充分、沉积速率快、热流值较高、水深大于300m的大陆斜坡和活动边缘的增生楔发育区;沉积物类型主要以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和浊积岩为主。似海底反射层(BSR)和极性反转是识别天然气水合物层的关键标志。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水深大于1000m;沉积物类型主要为粉砂质泥和泥质粉砂,在部分层位见浊积层。与东海陆架相比,西陆坡下缘的有机质含量、沉积速率的热流值都较高,其范围分别为0.75%~1.25%、10~40cm/ka和70~437mw/m2;单道地震剖面具有明显的似海底反射层(BSR)和极性反转特征,因此,推断冲绳海槽中段西陆坡下缘可能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层。
西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
高全洲, 沈承德, 孙彦敏, 易惟熙
2000, 18(4): 639-645.
摘要:
在西江下游的马口水文站对径流进行了4个季节的有机碳采样分析。研究表明,西江径流有机碳的断面构成在各个季节均较为一致;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有机碳和悬浮物含量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悬浮物的有机碳含量呈对数趋势降低。西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为10.18×106gC/km2·yr.,是全球外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2~3倍,其中以颗粒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主,达到8.30×106gC/km2·yr.,溶解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1.88×106gC/km2·yr.。反映了流域内较强的机械剥蚀过程,这与西江流域典型的季风气候、较大的地形高差,以及农业耕作历史长久、土地利用强度较大等因素有关。
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末次冰期晚期气候不稳定性记录
张成君, 陈发虎, 王琪, 施祺, 孙维贞
2000, 18(4): 646-650.
摘要:
通过对我国西北干旱区石羊河流域三角城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晚冰期地层剖面沉积物中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表明在季风边缘带的沉积地层中较详细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气候快速颤动,发生千年至百年尺度的冷干—温湿变化,高分辨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与GRIP氧同位素组成有较好的可比性,表明与全球古气候变化有明显的联系,也反映在末次冰期最盛期与晚冰期过渡期气候温湿,陆地植被比较发育,可能与东亚季风有关。有机质碳同位素这一指标对气候记录较敏感,是重建干旱区高分辨古气候演化模式十分有效的手段,在季风交汇带能灵敏地记录到气候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