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17年  第35卷  第3期

沉积与沉积矿产
朝向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
吴和源
2017, 35(3): 425-43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1
摘要:
层序地层学后Exxon时代,层序模式的多样化代表了科学家们对复杂地层记录及其响应机制的深入认识,在赋予各种层序地层模式较强针对性的同时,也引起了许多概念体系的不协调。因此,以寻求概念术语一致性为目的的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就成为当今层序地层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科学命题。层序地层学的发展历程中,正常海退与强迫型海退的识别与区分为层序形成过程的系统描述奠定了重要基础,由于这些过程可以独立于层序地层模式,所以成为迈向标准化成功的第一步;河流相层序模式中非常规体系域概念的引入,即低和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同样因其独立于层序模式存在的特性,代表了层序地层学标准化又一次成功的尝试。鉴于地层堆积作用过程的旋回性和复杂性,以及地层记录的非渐变性和不完整性,追逐层序地层模式多样性所表征的变化性,以及蕴含着变化性的标准化本质,将为层序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考线索和途径。
基于米兰科维奇理论的高精度旋回识别与划分——以南图尔盖盆地Ary301井中侏罗统为例
石巨业, 金之钧, 刘全有, 黄振凯
2017, 35(3): 436-4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2
摘要:
将天文轨道周期与不同级别的旋回联系起来,旨在使米兰科维奇周期这一高精度时间标尺纳入高频层序地层划分中,实现高精度旋回的识别与划分。以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地堑Ary301井为例,基于不同沉积特征,分别对卡拉甘塞组I~IV段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和连续小波变换,结果显示沉积地层中保存完好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天文轨道周期对Aryskum地堑沉积过程具有明显影响,并将31.9~39.5 m旋回厚度解释为受400 kyr长偏心率周期控制,11.9~14.2 m,6.7~8.8 m旋回厚度分别受125 kyr和95 kyr短偏心率周期控制。对长、短偏心率周期进行滤波分析后,与天文模型理论周期曲线进行对比,建立卡拉甘塞组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分别以400 kyr、125 kyr偏心率周期滤波曲线作为中期和短期旋回划分的参考曲线,共识别出11.5个中期旋回和47个短期旋回,为高频旋回划分提供了一种不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天然标准,保证了研究区旋回划分的科学性和统一性。
新一轮岩相古地理编图对华南重大地质问题的反映——早古生代晚期“华南统一板块”演化
周恳恳, 牟传龙, 葛祥英, 梁薇, 陈小炜, 王启宇, 王秀平
2017, 35(3): 449-45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3
摘要:
以板块级别的小比例尺岩相古地理编图为手段,重塑和反映构造—盆地演化过程,可为探讨重大地学问题提供线索依据。从华南大区古地理重建的角度,对构造学者提出的“华南统一板块”和加里东晚期“陆内造山”模式给予验证。研究表明:以往认为属不同构造单元的扬子陆块和华夏地块之间,沉积相配置为连续过渡、符合瓦尔特相律,没有分隔盆地的重大构造界线,指示华南残留洋盆并不存在。早古生代晚期的古地理演化并未反映出洋盆消减、被动大陆边缘向前陆盆地转换,而是板内挤压的造山、造陆过程,可分为板内地壳调整(中奥陶世至早志留世鲁丹期)和板块整体抬升(早志留世埃隆期至志留纪末)两个阶段。其实质是在构造转型背景下,华南板块从松散到紧合的“再克拉通化”过程。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卡尼阶古喀斯特的发现及研究意义
杜怡星, 时志强
2017, 35(3): 460-46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4
摘要:
在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安县雎水剖面上三叠统卡尼阶海绵礁(丘)灰岩顶部发现古喀斯特;野外露头可见明显的花斑状构造以及蜂窝状溶孔,显微镜下可见泥晶化颗粒,喀斯特角砾以及喀斯特溶孔充填物,其中包括泥—亮晶方解石,生物碎屑以及陆源石英颗粒;根据露头岩性和显微薄片特征判断其属于早成岩期喀斯特;喀斯特成单层发育,之上覆盖化石丰富的黄色或黑色页岩,其中的菊石化石鉴定表明其为上卡尼阶底部沉积。该喀斯特是重要的等时界面,且可作为该地区上下卡尼阶的界线。喀斯特之上的岩性在汉旺和雎水有差异:在绵竹汉旺青岩沟剖面,喀斯特灰岩之上覆盖有黑色粉砂质页岩与生屑灰岩(如层状海绵灰岩、海百合灰岩),在汉旺观音崖剖面,喀斯特面之上发育海绵丘灰岩及页岩,在安县雎水剖面,古喀斯特发育在滚落的海绵巨砾之上。综合研究表明,喀斯特的形成与早期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在发生时间上非常相近,推测其成因与龙门山的隆升以及卡尼期湿润气候事件有关。
北山地区红柳园组沉积时代、沉积环境及源区构造背景分析
陈超, 潘志龙, 修迪, 魏文通, 张金龙, 张欢, 王硕, 常致凯, 王仁霞
2017, 35(3): 470-47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5
摘要:
北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和哈萨克斯坦板块交汇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倍受关注且久有争议,该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研究对探讨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同位素定年、沉积相分析、粒度分析和碎屑成分统计分析方法对北山地区早石炭世红柳园组进行研究。在下部火山岩中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59.9±1.4 Ma,参考区域古生物资料,其形成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早期。红柳园组上部碎屑岩中发育大量浊流沉积构造和典型鲍马序列,其中砂岩成熟度较低,并且粒度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浊流沉积的粒度特征,这些证据共同指示红柳园组为近物源浊流沉积。此外通过碎屑组分统计和Qt-F-L、Qm-F-Lt以及Qp-Lv-Ls图解对沉积构造背景进行了探讨,发现研究区红柳园组物源主要来自火山弧,表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应为与岛弧邻近的沉积盆地。
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中莓状黄铁矿对古环境古生态的指示——以豫西南上泥盆统为例
赵曌, 张立军
2017, 35(3): 480-48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6
摘要:
豫西南淅川上泥盆统王冠组地层中发育大量与层面平行且具有蹼纹的U形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对Rhizocorallium进行微观观察,发现在其边缘管和蹼纹内部发育大量不同形态的莓状黄铁矿及莓状铁氧化物(单晶为五角十二面体,八面体,立方体和近球形),与之对应的围岩中仅见少量黄铁矿单晶颗粒。表面具有覆盖膜的莓状黄铁矿大多存在于潜穴内部,其中边缘管中莓状黄铁矿的单晶直径(0.672~1.603 μm,平均直径1.063 μm)较之蹼纹中部的(0.376~0.877 μm,平均直径0.5 μm)的大。上述特征显示出潜穴中莓状黄铁矿的存在可能与硫酸盐类还原菌有关。Rhizocorallium边缘管和蹼纹中高丰度莓状黄铁矿的发现表明:遗迹化石Rhizocorallium可能是造迹者精心构筑的觅食—花园。由于食物供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不同,Rhizocorallium造迹者在其潜穴内部培植不同的微生物,形成一个互利共生的群落。
吐哈盆地北缘中侏罗世植物化石稳定碳同位素的古环境意义
肖良, 漆亚玲, 马文忠, 李相传, 郭俊锋, 孙楠, 姚肖永
2017, 35(3): 489-49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7
摘要:
新疆吐哈盆地北缘三道岭煤田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植物化石属于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的典型组合。从该植物群中挑选出优势属种,分别为似银杏、拟刺葵、枝脉蕨以及斯堪尼狭轴穗,对其进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前3种为叶片化石,它们的δ13C值分布在-21.66‰~-23.83‰,属于典型的C3植物。最后一种为繁殖器官化石,其δ13C值为-20.91‰,比叶片的值高。将δ13C值根据公式转换为大气CO2的δ13Ca值,发现基于银杏类叶片获得的现代和中侏罗世的δ13Ca值与其他方法获得的值相似。这说明银杏类叶片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δ13Ca的一类可靠植物,为今后研究中生代—新生代δ13Ca变化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可行的方法。Ci/Ca比值是一重要的植物生理生态特征值,因此进一步将银杏类化石叶片的δ13C值换算成Ci/Ca。化石似银杏的Ci/Ca值为0.6,而现生银杏的Ci/Ca为0.63,二者相似。虽然三道岭地区中侏罗世的CO2浓度约为现在的4.5倍,但是化石和现生银杏类植物的Ci/Ca值仍然保持恒定,表明银杏植物的气孔参数对CO2变化比较敏感,是重建古CO2浓度的良好指示植物。这也为判断一种植物能否用来重建古CO2浓度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检测方法。
现代沉积与环境
云南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环境指示意义
李华勇, 张虎才, 陈光杰, 常凤琴, 段立曾, 王教元, 卢慧斌, 吴汉, 胡葵
2017, 35(3): 499-507.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8
摘要:
选取云南15个高原湖泊,利用瑞典产HTH重力采样器提取沉积物短钻,取顶部0~0.5 cm作为湖泊现代沉积物进行粒度分析并利用分析软件对粒度频率曲线进行拟合,探讨各组分的沉积特征和环境指示意义。结果显示,滇池等15个云南湖泊表层沉积物频率曲线呈多峰态,含有2至5个组分,从细到粗分别为黏土组分(C1)、细粉砂组分(C2)、粉砂组分(C3)、细—中砂组分(C4)、粗砂组分(C5),拟合众数粒径范围为0.6~423.0 μm。C1组分来自大气中长期悬浮的超细粉尘和气溶胶,通过自然沉降和降水进入湖泊水体,反映西南地区大气粉尘背景值;C2和C3是湖泊沉积物中的主要组分,反映流域内降水和水动力大小;C4和C5组分只出现在洱海、滇池、差黑海等部分湖泊湖心沉积物中,且含量非常低,该组分与湖泊水动力密切相关。对于滇池、抚仙湖等大型湖泊而言,粗颗粒进入湖心需两个过程:从流域地表进入湖泊水体的输入过程和从湖滨到达湖心的传输过程。湖心沉积物中粗粒含量主要受第二个过程影响,而该过程的强弱与湖流、水深、湖盆坡度等因素有关。西南地区干旱背景下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时,降水量的大幅减少使得地表径流动力减弱,加之大气环流偏弱以及水生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增大,湖水动力减弱,由湖滨向湖心传输的物质以细粒碎屑为主。位于山地地区的小型湖泊,由于汇水面积有限、地形坡度较大,坡面径流可将地表风化碎屑物带入湖盆甚至湖心位置,这类湖泊沉积物中粗粒物质的增加反映流域内降水量或降水强度增大。
汉江上游庹家湾剖面化学风化特征及其意义
张文桐, 庞奖励, 黄春长, 周亚利, 查小春, 崔天宇, 王海燕, 杨丹
2017, 35(3): 508-515.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09
摘要:
通过对庹家湾黄土剖面元素的分析,揭示汉江上游地区黄土中常量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用X-Ray荧光光谱仪、MS-2型磁化率仪分别测量了庹家湾剖面元素含量及磁化率值,实验结果显示:庹家湾剖面的风成黄土化学成分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三者含量分别为355.83 g/kg、79.62 g/kg、62.64 g/kg;以Ti为参比,Na、Ca、Mg、Si、K表现为迁移淋失,Fe、Al元素相对富集,元素的活动性及其迁移序列为Na > Ca > Mg > Si > K > Al > Fe;Fe和Al元素含量曲线及CIA曲线在228~260 cm(L1~S1)和294~370 cm(L1~S2)深度处出现明显的峰值,并与磁化率曲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指示该层化学风化程度明显高于典型黄土,接近于古土壤(S0),OSL年龄在27.5~21.5 ka B.P.之间。庹家湾剖面常量元素在剖面的变化,表明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的气候并非是持续干燥寒冷,而是存在一定的气候波动,在27.5~21.5 ka B.P.期间风化成壤作用较为明显,气候相对温暖湿润。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晚新生代陆源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王振, 邱思静, 陈一凡, 程璐, 吕红华, 郑祥民
2017, 35(3): 516-52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0
摘要:
亚洲内陆晚新生代干旱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选择天山北麓柴窝堡盆地南缘乌鲁木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建立的时间标尺,分析了该剖面碎屑沉积物岩石磁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一步探讨了柴窝堡盆地晚新生代古气候特征。磁性地层年代学研究约束乌鲁木齐河剖面底界年龄为~6.8 Ma,顶界年龄为~3.3 Ma。详细的岩石磁学测量及漫反射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剖面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主要包括磁铁矿、赤铁矿等,磁学参数χlf、χARM、SIRM、S-100mT、S-300mT、 χARM/SIRM等在~6.3 Ma、~5.2 Ma存在明显变化,揭示磁性矿物粒度、含量等存在相应变化,如在~6.3 Ma前后,磁性矿物颗粒逐渐变粗、含量降低;在~5.2 Ma前后,磁性矿物颗粒逐渐变细后趋于稳定、含量逐渐增多。基于稀土元素分析、沉积粒度与磁学参数相关性分析,认为沉积物源与沉积物粒度不是导致乌鲁木齐河剖面磁学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自~6.8 Ma以来逐步干旱化的气候条件可能是导致该剖面磁学特征变化的重要原因。基于漫反射光谱分析得到的红度与亮度数据结果也揭示了同样的古气候特征。
油气地质、地球化学
靖边潜台西侧奥陶系马五4亚段岩相古地理特征
胡光明, 李国栋, 魏新善, 李雁冰
2017, 35(3): 527-53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1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奥陶统马五4亚段是靖边气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层段,目前相关的岩相古地理图多以段和亚段为单位、以盆地为尺度,作图精度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需要。以靖边潜台西侧为研究区,根据该区的古地貌特征、标志性矿物(硬)石膏的类型及其环境意义,分马五43、马五42和马五41三个小层开展岩相古地理工作。根据沉积背景和地层等厚图将该区中部厚度较大、地形略陡的区域解释为洼地,将洼地周边厚度较小、地形平缓的区域解释为坪。目的层段(硬)石膏有块状、球状结核和晶体等三种类型,块状硬石膏与暗色泥质藻纹层白云岩互层,代表了一种浅水水下蒸发、间或遭海水漫侵的潮上环境;球状硬石膏结核分散于浅黄色泥粉晶白云岩中,为准同生成因,代表了蒸发、偏氧化、变盐度的潮上环境;石膏晶体相对较少,多为柱状,或与球状硬石膏结核混生,代表的沉积环境与球状硬石膏结核基本相同。块状硬石膏主要分布于洼地中,为潮上带硬石膏洼地,根据硬石膏的含量进一步细分为含块状硬石膏白云岩洼地、块状硬石膏质白云岩洼地和白云质块状硬石膏洼地;球状硬石膏结核及石膏晶体主要分布于古地貌的坪中,结合其局限蒸发潮上带的背景,将其命名为球状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潮坪。马五43、马五42和马五41的岩相古地理格局基本一致,但从下向上,硬石膏洼地范围逐渐收缩,块状硬石膏的含量也逐渐下降,反映了沉积过程中水体逐渐蒸发变浅的过程。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与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李亚龙, 于兴河, 周进松, 单新, 韩小琴, 史新, 胡鹏
2017, 35(3): 540-55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是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富集层位。通过重矿物分布、岩屑组分、砂岩岩屑类型及阴极发光特征分析山2段沉积物源体系,经研究认为盆地东南部山2段沉积同时受南、北部物源供源。山2段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碎屑颗粒分选中等偏好、磨圆较好、颗粒之间接触紧密,沉积构造主要为板、槽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及浪成交错层理。本区山2段沉积物以跳跃组分和悬浮组分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粒度概率曲线呈现三段式和四段式;河口坝微相分选较好、粒度概率曲线形态为两段式和三段式。研究区北部、南部及中部志丹、甘泉等地区砂体发育较厚,剖面上河道砂体呈不对称式相互叠置,水动力条件中等—较强。通过物源体系重建、沉积特征分析与薄片特征鉴定,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山2段双物源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该研究明确了盆地东南部山2段物源方向,明晰了山2段沉积特征,创建了典型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为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琼东南盆地莺歌海组重力流沉积演化过程
付超, 于兴河, 金丽娜, 董亦思, 单新, 何玉林
2017, 35(3): 552-56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3
摘要:
琼东南盆地是我国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和水合物前景区,研究其深水沉积体系的展布和演化过程对于油气和水合物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对琼东南甘泉凸起西部陆坡沉积体系进行研究。通过地震相识别的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浊积水道和滑塌体两种不同成因沉积体的沉积特征:浊积水道受底流作用影响,和陆坡走向平行,发育有不对称的天然堤;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在水道上部和下部发育两套滑塌体:下部滑塌体为正常滑塌体,由多期的滑塌过程组成,滑塌体叠置现象明显;上部为水道注入型滑塌体,由于外部流体的注入,使水体的密度和黏度下降,故滑塌范围较广,成层性明显。通过均方根属性切片与沉积模式重建的方法,将其沉积过程分成三期:即滑塌、侵蚀和再滑塌并受底流改造三个阶段。
东营凹陷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物源沉积体系与滩坝分布
邓世彪, 关平, 张鹏飞
2017, 35(3): 561-57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4
摘要:
滩坝砂岩是近年来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油气勘探活跃且成效显著的一类隐蔽岩性地层油气藏,但在青南地区,由于缺乏对物源沉积体系的系统研究,对滩坝的分布范围和规模认识不足,制约了该区的精细勘探和储量升级。通过砂岩重矿物组合和泥岩特征元素比值分布模式的综合物源分析认为,北部物源主要供应方向为西南方向,南部物源主要供应方向为西北方向和正北方向,且南部物源影响范围显著大于北部物源,并将南北物源的混合区域限定在X7井—Wx583井—W58井—W126井—L74井—Wx119井—L108井—L2井—L64井—Lx63井连线一带;通过岩石学和测井研究在研究区划分出冲积扇、三角洲、湖泊、重力流4种沉积体系和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湖泊和深水浊积扇5种沉积相类型;通过物源控制下的沉积相连井对比和不同砂组时期沉积相的平面分布研究,厘清了物源沉积体系的演化特征和各类砂体,特别是滩坝的分布范围和规模,为油田的精细勘探提供依据。青南地区沙四上亚段滩坝主要来自南部物源,其发育规模仅次于河流三角洲,发育层位遍及整个沙四上亚段,单个砂组的发育规模受同时期河流三角洲发育规模的影响较大,受扇三角洲发育规模的影响较小:河流三角洲发育规模较大但扇三角洲不发育的纯下3砂组—纯上4砂组时期,滩坝发育规模较大;河流三角洲发育规模逐渐缩小但扇三角洲发育规模逐渐增大的纯上3砂组—纯上1砂组时期,滩坝发育规模也逐渐减小。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储层物性保存过程多因素耦合分析
高崇龙, 纪友亮, 高志勇, 王剑, 任影, 刘大卫, 段小兵, 桓芝俊, 程同冉
2017, 35(3): 577-591.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5
摘要:
准噶尔盆地腹部莫索湾地区深层三工河组储层主体埋深在3 800~4 600 m之间,但储层物性条件相对优越,是盆地腹部油气勘探和发现的重点层位之一,因此明确其优质储层物性保存多因素耦合关系及成因机理对后期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黏土矿物X衍射等分析测试及钻测井资料,在物性保存单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地层埋藏史及区域构造演化,从多因素间演化匹配关系出发详细讨论了莫索湾地区三工河组深层优质储层的物性保存过程。结果表明:优势沉积条件、地层超压、成岩流体碱性到酸性的转变、较低的古地温,4类单因素分别使储层物性得以有效保存。而储层物性保存过程最终可划分为5个演化阶段,且在不同演化阶段物性保存的主控因素也不同。缓慢浅埋期主控因素为浅埋深和地层超压的初始形成;第一次快速深埋早—中期为地层超压;第一次快速深埋晚期至缓慢深埋早—中期由超压转变为胶结物的固结;缓慢深埋中—后期为低地温梯度及有机酸的溶蚀;第二次快速深埋—现今为超压及地温梯度的降低,并最终建立三工河组综合成岩及油气聚集模式。
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付广, 李世朝, 杨德相
2017, 35(3): 592-599.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6
摘要:
为研究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在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划分的基础上,对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和分布区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不同,所需条件也不同,断裂垂向向上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的条件主要是断裂位于成熟源岩区内,断裂垂向向下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内,断裂侧向连接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和等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断裂侧向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所需条件是断裂位于盖层断接厚度小于其油气侧向运移所需的最小断接厚度区内。通过断裂分布区成熟烃源岩区或具有供油气能力的超压成熟源岩区叠合和油气侧向运移区、油气非侧向运移区及断裂分布区叠合,分别建立了断裂垂向向上、垂向向下和侧向连接、变径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分别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留楚地区东二、三段、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文安斜坡沙二段断裂输导油气运移不同形式分布区预测中,其预测结果与目前留楚地区东二、三段、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和文安斜坡沙一段和沙二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断裂输导油气运移形式分布区预测是可行的。
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特征及聚集模式
杨可薪, 肖军, 王宇, 宁霄洋
2017, 35(3): 600-61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7
摘要:
通过钻井、测井、岩芯及实验数据综合分析,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特征与聚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致密油分布在三角洲前缘及湖相区,储集层属于片状浊流形成的致密储层,孔隙度一般小于10%,局部可达到15%,渗透率普遍小于0.1×10-3 μm2。储集空间为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微裂缝等,孔隙直径分布在5~200 μm,孔喉半径小于0.5 μm。烃源岩是青山口组一段和二段湖相泥岩,具有广覆式分布特点,干酪根为Ⅰ型或Ⅱ1型,平均有机碳含量(TOC)为1%~3%,热成熟度(Ro)为0.9%~1.1%,属优质成熟烃源岩。聚集模式为储层平面上大面积连续分布,无明显边界,纵向上储层与源岩交互叠置形成千层饼状,具有紧密接触的源储共生型成藏组合。因此,致密油聚集宏观上受成熟烃源岩控制,其次取决于致密储层分布。致密油储层普遍超压,含油级别为油斑和油迹,不存在油浸和富含油,原油属于低黏度轻质原油,单井无自然产能,采取水平钻井并进行大规模分段体积压裂才能获得工业产能。对其沉积及聚集模式的认识为松辽盆地北部致密油勘探拓展了新的空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羌塘盆地二叠系白云岩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陈文彬, 付修根, 谭富文, 曾胜强, 冯兴雷, 宋春彦, 王东
2017, 35(3): 611-620.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8
摘要:
通过采集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二叠系展金组白云岩油苗及烃源岩样品,对其族组成、饱和烃、芳烃色谱—质谱以及单体碳同位素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油苗中饱和烃含量最高,其次为非烃,芳烃和沥青质含量较低,饱芳比大于1;白云岩油苗的正构烷烃主要为前高单峰型分布特征,碳数分布范围nC15~nC36,主峰碳为nC17~nC20nC21-/nC22+值为1.0~4.56,C27-C28-C29规则甾烷表现为不规则的“V”型的分布并且C29甾烷占优势,升藿烷从C31~C35均有检出,显示出白云岩油苗的生烃母质主要来源于藻类和细菌等低等水生生物;白云岩油苗的Pr/Ph值为0.91~1.30,伽马蜡烷指数值为0.42~0.88,三芴系列化合物中以硫芴含量最高(平均67.39%)而氧芴含量(平均7.89%)较低,4-MDBT/DBT比值为0.97~4.26,(2+3)-MDBT/DBT 值为0.37~1. 62,表明白云岩油苗生烃母质为形成于具有一定盐度还原环境为的海相页岩;白云岩油苗的OEP值接近平衡值1,甾萜烷异构参数C29ααα20S/ααα(20S+20R)、C29αββ/(ααα+αββ)和C3122S/(22S+22R)等接近或达到平衡值,芳烃标志物成熟度参数MPI1F1和4,6/1,4-DMDBT计算出的等效镜质体反射率表明白云岩油苗为成熟原油。白云岩油苗的生物标志物和展金组泥岩具有较好对比性,反映了白云岩油苗主要来源于展金组烃源岩;其单体碳同位素与二叠系展金组烃源岩分布形式和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其具有混合来源的特点。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物源与古沉积环境恢复
雷开宇, 刘池洋, 张龙, 吴柏林, 寸小妮, 孙莉
2017, 35(3): 621-636.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19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系泥岩地球化学特征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对该区中侏罗统直罗组及延安组泥岩的X射线荧光常量元素分析以及ICP-MS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对其源区构造背景、源岩属性进行了综合研究。与此同时,根据泥岩典型地球化学参数的垂向变化对其古沉积环境进行了恢复。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侏罗系沉积岩与北邻阴山—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前寒武纪古老基底的片麻岩、麻粒岩、孔兹岩等变质岩系以及各时代侵入岩具有较大的亲缘性,是其主要物源。源区构造背景主要是与大陆岛弧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Sr/Cu、Rb/Sr、CIA、Sr/Ba、V/(V+Ni)、Ceanom等泥岩地球化学指标的垂向变化特征对古沉积环境的反演表明,从延安期→直罗组沉积早期→直罗组沉积晚期,古气候由温湿气候逐渐变得越来越干旱,水体古盐度整体上由微咸水相的淡水环境逐渐向半咸水相的淡水环境转变,古氧化还原环境为水体分层不强的还原环境。
阿姆河盆地侏罗系海相烃源岩地化特征及与中国海相烃源岩比较
聂明龙, 徐树宝, 方杰, 陈骁帅
2017, 35(3): 637-648. doi: 10.14027/j.cnki.cjxb.2017.03.020
摘要:
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海相烃源岩是一套公认的成熟烃源岩,其成熟度与中国古生界高—过成熟度海相烃源岩不同,通过对阿姆河右岸地区上侏罗统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及与中国塔里木和华北、四川、吐哈、渤海湾等盆地类似烃源岩的比对,研究了阿姆河盆地成熟海相烃源岩地化特征,建立了有机质丰度与类型的评价标准与图版。结果表明:阿姆河盆地侏罗系存在灰岩和泥岩两类海相烃源岩,灰岩有机质丰度略高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和华北地台中上元古界灰岩,与四川盆地二叠系灰岩接近,泥岩有机质丰度与吐哈盆地侏罗系煤系泥岩相当,成倍好于塔里木盆地、华北地台海相泥岩;海相泥岩属于Ⅰ2~Ⅱ型烃源岩,海相灰岩属于Ⅲ~Ⅱ型烃源岩,综合分析认为:1)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灰岩好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标准为0.5%,泥岩好烃源岩有机碳含量标准为3%;2)以低等生物为主的海相碳酸盐岩或泥岩,其可溶有机质氯仿沥青“A”族组分、Pr/Ph与Ph/nC18关系、甾烷ααα(C27、C28、C29)-20R含量、多环芳香“三芴”系列等参数既揭示了烃源岩的生源环境,也是鉴别母质类型的良好参数。阿姆河盆地上侏罗统海相泥岩和灰岩烃源岩评价标准与图版的建立,对国外海相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